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两百年古宅荫家堂荫家堂

2013年11月09日 07:36
来源:湖南日报

荫家堂本版照片均由 申湘东 黄一骏 王江梅 摄

山墙上泥塑英式座钟

“荫家堂”匾额

本报记者 赵成新 陈惠芳

通讯员 申湘东 曾晓风

荫家堂,多美好的名字。荫庇子孙,悠久无疆。

深秋十月,记者驱车从邵东县城东行约30公里,来到该县杨桥镇清水村蒸水河畔,站在乡间无名小山丘上,眼前一大片黑瓦飞檐、青砖高墙,夺人眼目。

这就是荫家堂。2002年批准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4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品读荫家堂,穿越时光隧道,感悟古今历史的变迁。

整体布局立意巧妙,"一百零八间",是它流传乡间的俗名

荫家堂这座大屋,布局精美对称,规模浩大、雄伟气派,堪称大手笔。大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距今190年。至今保存完好,实属罕见。

大屋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背靠屋后凤凰山,面对开阔的田陇,屋前湘江支流蒸水河缓缓流淌。

步入大屋,先要经过屋前约2000平方米的晒坪和一条宽4米的石板路。大屋主体建筑二层砖木结构,纵四进,横连11排。院落占地总面积9191平方米,共有正屋108间,杂屋40间,天井44个。院内正堂前设戏楼,后置神台,神台上方悬挂巨匾,上书“荫家堂”三个烫金大字。

记者惊叹其不可多得的艺术价值和古建筑研究价值。风雨长廊,青砖青瓦,青条石筑就的天井院落,廊柱牵连,纵横交错,整体布局巧妙,变化万千。各种精妙的雕饰,浑然一体,巧妙精致中一展建筑之美。其建筑结构及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典型古代江南民居建筑。

大屋木雕中的龙、凤、花、草、鸟、虫,大门石坎、石墩、石柱基及天井四周石条均以龙、凤、牛、羊、马等浮雕装饰,彼此呼应,其工艺精雕细琢、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前后格扇门、窗的格芯式样多不相同,其它艺术构件与艺术处理也很有地方特色:如风格独特的封火山墙与前后檐墙组合成高低错落的屋面,正如史书所述:“檐牙刺天,栋角连云,盘盘曲曲,震眩耳目”。

入正堂屋,仰望天空。一个奇迹凸显在飞扬的目光中。飞檐翘角的封火墙上,两侧竟然均可见一个圆形座钟。窗檐上罗马式建筑出现的弧形装饰图样,色彩至今鲜艳。英式座钟,凝固的时间,镶嵌在天蓝色之中。190年了,“滴答”至今。

这一切,其装饰工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整体布局、结构、采光、通风、排水系统等,具有建筑研究价值。

县文物局长尹顺美向记者介绍,堂屋地面铺以30公分见方的青砖,尽头置花板神台,支撑屋梁的木柱以石雕为基础,这曾让北京来的文物专家激动不已,连呼“宝贝”。因是四进式,院内有四条风雨长廊贯穿,每条两三百米长,平添了“百年深宅”“庭院深深”的气氛。相传日本人1944年进犯邵阳,到处烧杀掳掠,却不敢进荫家堂这座迷宫一样的古宅,他们害怕有游击队埋伏于此。

荫家堂规模宏大,年代久远,自然残损无可避免,部分房屋现已岌岌可危。为此,省文物局及邵东县多次拨专款,对屋顶瓦面、门窗、隔断花格进行了检修;切实加强对荫家堂及周围环境的保护管理,严禁在院内搭建临时建筑,已搭建的临时建筑一律拆除。同时,文物专家呼吁社会各界和有识之士,共同为这一古建筑瑰宝的保护献计献策。

静美古宅,邵商朝圣之地与精神殿堂,承载一部民营经济史

荫家堂大屋的第一任主人叫申承述。建造荫家堂,是他父亲申源斋的遗愿。

史料称,1823年,申承述兄弟在离祖居三里地的“燕窝形”土地上,建造了该屋,前后历经六年,了却了父亲的心愿。

荫家堂的大门前,蒸水河流过。1938年衡宝公路修建之前,蒸水是连接宝庆与衡阳的主要水路。大屋当初建造之时,申承述看中的就是面前这条小河。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佘湖山,隔着广袤的田垄遥遥将大院守护,形成难得的好风水

凭着便捷的水路运输,申家传统的粮食贩运生意旺盛百几十年。申记粮船一艘艘顺蒸水东流至湘江,入洞庭,北上湖北等地。

相传乾隆年间,宝庆大旱,蒸水几乎断流。本乡一粮商购得数十船大米,陈于宜春桥余庆堂址前的蒸水口,准备运往湖北。一连数月,晴空万里,烈日当头,眼见蒸水日渐枯竭,可天公无丝毫降雨迹象。粮商心急如焚,被同道中人申承述的祖父蓝田公看在眼里。

久旱让粮商几次想放弃这次贩运,可数十船的大米除了申家谁能承受呢?蓝田公当然明白粮商的心思,但他没有点破,不愿落下个乘人之危的不义之名。

眼见天气毫无变化,坐立不安的粮商最终决定脱手,将数十船大米贱价典卖于蓝田公。

就在蓝田公与粮商签订合同买下全部大米后没几天,天气骤变,降下喜雨,蓝田公连夜领人将搁浅的米船运往湖北,而湖北因饥荒恰好需要大量的大米。

一宗意外的生意,家业大振。

尽管蒸水的河运历史早已结束,但它始终默默地伴护着申家的繁衍生息。1876年“丙子大水”水浸大门四尺五寸,1949年蒸水泛滥水浸大门约七尺,房屋完好无损。

荫家堂建成后,为申承述五兄弟居住。现住有申姓村民70多户,近300人。而申承述五兄弟已繁衍子孙900余,除荫家堂部分住户外,其他散居本县附近乡镇,更有到怀化、娄底、桂林、台湾等地为官、经商的。

“大清道光三年癸未七月十四日巳时,申承述起屋壹座,记此。述批。”

“大清道光三年癸未七月十四日巳时,申承述兄弟修新屋壹座,一座,四进六横,愿后人悠久无疆。述记。”

在荫家堂南向正面墙体上,村民引记者寻到了两块刻有字迹的青砖。这是建造者申承述巧妙地向后人传递着信息,清晰的字痕、深刻的笔画,令人惊喜之余肃然起敬。

荫家堂主体竣工后,主人又在右边百余步建商店数间,左边百余步建书房。先后为大水所毁或被拆除。

尤值一提的是,飞檐翘角上二个英式座钟,意寓着其间商业的对外开放与交流。190年前,走南闯北的申氏兄弟,描绘着西方物饰,对西方文明情有独钟。东西文化,如此协调地呈现。邵商鼻祖的开阔视野,为层出不穷的邵商注入鲜活的基因。由东而西的邵水支流桐江河,突破由东而西的惯例,暗示邵商“逆流而上”,敢为人先!

荫家堂主修者申承述兄弟,年轻时家境并不富有,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穷则思变,自从介入米业,凭着诚信与精明,只几年,便稳稳地做了湘中南第一米商。记者惊叹,荫家堂老屋注定已成邵商的精神图腾,屋主无形中打上民营经济开山鼻祖的烙印,“标本”意义显而易见。

荫家堂从古至今没出过十分显赫的政治人物。从申承述祖孙到今天行走祖国各地的申家后人,跟进在浩大的“邵商”、“湘商”队伍中,他们凭着 “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着财富,续写着邵东民营经济的历史。

荫家堂,成了邵商的朝圣之地与精神殿堂!

品读这座大屋,一些细节腐朽了,一些情节松动了,但荫家堂依旧是韵味深长的诗篇。

记者看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三三两两,散落在荫家堂,淡然地注视着山外来客。几个孩子在磨得像一面镜子的青石门槛上,旁若无人地写着作业。

庭院深深,秋色深深。我们轻轻离去,大屋中飘来一阵悠扬的歌声。

回望,是那么的和谐,静美!

标签:正堂 木雕 文化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