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乔平:读帖、写字是一种生活方式

2013年11月04日 07:23
来源:信息时报

乔平的书法作品

【书房主人】

乔平,作家、书法家、美术家和摄影家。1955年生于广州,1976年加入南海舰队,从军20余年。转业后投身报业改革与文化事业,曾任广州日报社副社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兼党委副书记等职,现任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兼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著有《探索的航迹》、《南海风·南海情》等著作。

□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徐培木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书架是一间书房的精髓所在,主人往往愿意把自己最钟爱的书籍摆在架上最醒目的位置,可能是一套精装本的小说,可能是一本古籍,也有可能是主人耗尽多年心血写成的著书。

乔平的选择则与众不同,摆在他的书架正中的是一套厚重的《书法大字海》。大字典的周围是各种门类的字帖集,加上空气中飘洒着浓郁的墨香,似乎是在向来访者炫耀,书房主人对书法的喜爱早已超越了痴迷的程度。

从外婆家学,两岁就读帖

乔平的书法,古朴之中含着奔放,细腻之间透着刚毅。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和比赛,屡屡获奖,被收入数十本书法集中。回忆起自己的书法人生,他把功劳归结为常年读帖、写字的磨练,而这一切都来自外婆传给他的家学。

“我读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读得早。我的外婆曾经是私塾的老师,她写得一手好字,特别擅长柳公权的字体。我从两岁起跟她读帖,学写柳体楷书,三岁起开始读书,从小就对字帖和文字培养起一种特殊的感情。”

在乔平的记忆中,外婆不仅字写得好,还会朗诵、唱歌、吟诗作对。外婆的多才多艺在无形中影响了乔平的阅读观,让他对一切知识和文艺形式都颇有兴趣。除了各种字帖之外,他遍读文学、历史、经济和军事的书籍,擅长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从写作到雕塑,再到摄影和制作盆景,作品摆满了他的书房。

读书是一种信仰

乔平六岁读小学,父亲当时是一位雷达兵。父亲白天在部队里听苏联顾问讲故事、讲苏联的文化艺术,晚上回家后再转述给乔平听。逐渐地,苏联文学在这个小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开始读《我的大学》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在那个年代,这两本书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况且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读长篇小说绝非易事。“到现在为止,这两本书我已经读了上百次,有些段落都可以背下来了。它们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信仰,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

乔平爱做读书笔记。有时候,书中的内容只是一个由头,让他联想到书外的生活,铺张开来,就能变成札记和散文。他怀念在南海舰队的读书时代:“在甲板上、海岛上读书,除了海阔天空之外,没有杂物。心静、耳静、眼静,读书的状态自然容易入静。”后来,他把这段时光留下的札记和散文结集出版,名为《南海风·南海情》。

帖不离手,用坏三本书法字典

乔平的书法风格中,既显出传统根基,又带有现代风骨。除了常向潘鹤、杨之光等当代书画家讨教心得之外,他研读、临摹各种字帖,从古人那里习得扎实的基本功,是写一手好字的关键。他喜欢在身边放一套书法字典。直到书页看旧、看破了,装订线脱落了,他就再换一本。就这样,他到现在为止已经用坏了三本书法字典。如今,他最喜欢的五卷本《中国书法大字海》静静地立在工作椅后面的书架上,随时供主人取阅。

几乎每天晚上,他都会花费至少20分钟时间写书法。“只要我在家,不写够20分钟不睡觉,”他的言语间透着军人特有的爽朗,“但是如果出差就没办法啦,那就只能看看书或者看看帖。”说起现在流行的电子版字帖,他觉得纸质背景和液晶屏上显现出来的字帖质感是完全不同的:“纸质的字帖看上去更准确,心情更安静。”

乐为夏达漫画《长歌行》题字

2012年,夏达的漫画《长歌行》第三部发行。有不少细心地漫友都发现,这一部的题字字体与前两部不同,特别是一个“长”字写得收放自如,别具一格。其实,这第三部的题字正是出自乔平的手笔。

谈及这件事,乔平兴致勃勃地说:“《长歌行》能把一个历史题材的故事画得这么可爱,一目了然,又通俗易懂,能吸引青少年读者,让我感到很惊讶。所以当时他们找到我题字,我立马就答应了。”

虽然乔平是一位老资格的文艺家,但他对各种阅读形式都表示欢迎,除了漫画之外,他还喜欢读微小说,还有军事、经济类的书籍。在他看来,自己的人生能在各个领域中不断转换,和读书是分不开的:“比如我在南海舰队做办公室主任的时候,要和地方政府打交道,解决土地开发方面的问题。此前我读了不少经济方面的书籍,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就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