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关注诗人的周围与背后,“岛屿”不只是台湾

2013年11月01日 10:39
来源:东方早报

上周日,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的讲座和两场放映成为“他们在岛屿写作”电影文学周的一大亮点。

■ 台湾导演陈传兴参加“他们在岛屿写作”上海放映周

陈传兴曾是台湾清华大学的教授,上周日在上海的讲座是陈传兴离开校园两年后首次的“公开课”。

陈传兴曾是台湾清华大学的教授,上周日在上海的讲座是陈传兴离开校园两年后首次的“公开课”。

上周日,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的讲座和两场放映成为“他们在岛屿写作”电影文学周的一大亮点。这一天被观众称为“陈传兴日”,皆因下午举办的“诗歌与电影”讲座主讲人,以及之后连映的两部纪录片的导演都是台湾学者、艺术家陈传兴。陈传兴早年留学法国,先后在巴黎第三大学获得戏剧学士、现代文学硕士和法国高等社科院的语言学和符号学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的教授,这次也是陈传兴离开校园两年后首次的“公开课”。

陈传兴参加了《如雾起时》(郑愁予纪录片)的映后交流。据他介绍,整部“岛屿系列”的启动筹备并不顺利,大部分传主起初对于拍摄都婉言谢绝,例如他们花了8个月才说动《化城再来人》的传主台湾诗人周梦蝶,另外则有一些传主在拍摄初期因为完全不理解他们的拍摄方式而中途“停拍”。一般来说,所有片子从准备到完成前后有两三年的时间,而除了现在观众从银幕上看到的一两个小时的成片之外,每部片子都还有几百个小时的素材,这些素材都会存档保留,成为“口述史”的第一手资料。

陈传兴认为,“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与很多纪录片的不同点在于,力图突围个人传记电影的局限;打破了诗人、文学家被神秘化、被偶像化、被平面化的俗成定律,希望不单集结诗人作为“人”之“存在”的真实元素,同时也尽力逼近现实的层面,关注到了诗人的“周围”和“背后”,在“大的历史”下,让“小的个人”通过多维面向的电影语言呈现在影像上。提到自己拍摄的两位诗人,陈传兴说:“一个诗人的作品只有放在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才有一个更为清晰的阅读语境。周梦蝶是唯一一位把佛学、信仰带进现代诗的人。郑愁予则是台湾现代诗进程中的一个代表。对于这两位诗人,我想展现诗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与诗的历史的对应,而不是一种单向性的字面阅读。”同时,他尤其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情感,何以讲真实?所谓的‘真实’只是勉强而虚假地堆砌,你却闻不到那时的呼吸和情感的脉动。而这些恰恰是诗歌写作最重要的原动力。所以情感的流动、生活与诗歌的关系在电影拍摄中显得尤为重要。”陈传兴感慨,“我曾经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纯真年代,60年代末到80年代,报纸上可以连登一个拉美作家的文章三天,张爱玲的文章连登五天,销售量百万份,这在现在是天方夜谭,但那个美好年代给了我足够的养分。我希望现在,也可以有这样的作家有机会在报纸上连登数日作品,不是因为他得了什么大奖,而是因为他优秀的作品。这个才是真正的中国梦。”

陈传兴强调,“岛屿”并不特指台湾,而是泛指“文学的岛屿”,莎士比亚也是在“岛屿”写作,中国诗人苏东坡也曾在“海南岛”写作。所以“他们在岛屿写作”的第二系列传主也包含了香港的作家西西,由香港导演陈果拍摄,已经进入后制阶段;另外两位香港的对象则是作家刘以鬯和今年年初刚过世的诗人也斯。也斯的生前拍摄已经完成,同样在进行后期制作中。其他两位台湾诗人洛夫和痖弦的纪录片已经完成初剪。同时,正在拍摄的项目还包括日本文学的翻译家(《源氏物语》译者)林文月,以及由曾因执导《到阜阳六百里》而提名金马奖的邓勇星导演以剧情片的方式拍摄的张爱玲和正在跟进拍摄的白先勇……陈传兴希望他和他的团队可以将“岛屿系列”拍成日本导演山田洋次创作的“国民电影”,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影像方式,让下一代年轻人可以有机会接触文学,同时也让文学研究者有更宽广和完整的材料。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