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人小镇汇聚八千绣娘 为刺绣艺术注入时代元素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3-10-04 07:25 责任编辑: 王琳雁
图为一名绣娘在刺绣。
太湖之滨,苏州西去数十公里,青山绿水环抱的一个小镇,名曰镇湖。“镇湖刺绣,一枝独秀”,两万人的小镇,却有着八千绣娘、四百绣庄。
镇湖绣娘,这江南杏花烟雨滋润下的水乡女儿,一架绣绷,十指春风,绣出多少最美中国画,也成就了镇湖“刺绣之乡”的美名。
从深厚的传统中走来
每一位成功的绣娘身上,都有一段人生传奇。
一袭深色旗袍,一双纤纤巧手,绣绷前的姚惠芬谈起多年刻苦求学的经历,才让人看清柔弱外表下的坚韧与顽强。姚惠芬记得与妹妹姚惠琴在苏州学艺的情景:租住不足10平方米的斗室,光线暗淡、寒气逼人。天一亮就起床刺绣,晚上拿给苏州刺绣所的老师指导,还要到补习学校学习绘画等艺术知识。几年时间,姐妹俩在苏州的街头里巷奔走,无暇看看身边的风景……如今,姚惠芬已成长为绣娘中的一位领军人物,研究员级高工、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的人物肖像和水墨写意刺绣,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70后绣娘邹英姿,性格明快如一只早春的燕子。她首创的“滴滴针法”获得首个刺绣针法国家发明专利。她以小小锈针,阐释着历史的沉思、生命的感悟。“我是摸着针线长大的。”邹英姿不但爱绣,而且爱画,家里的白墙上都被她画满了杨柳、燕子。初中毕业,邹英姿到苏州求学。“一幅《蒙娜丽莎》整整绣了一年,作品中每个细部,包括光线变化、衣服的每个皱褶,我自信比别人把握得准!”邹英姿常在全国各地看展览、听讲座。摄影展、绘画展、陶瓷展、木雕展……“艺术是相通的,我要多找找刺绣语言的感觉。”
镇湖绣娘的30多位领军人物,多数自小习绣、吃苦耐劳,打下扎实的刺绣基础;拜寻名师、孜孜求学,刺绣技艺不断提升;勤于钻研、勇于创新,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深厚传统之下,镇湖绣娘群体的诞生实非偶然。如今,镇湖绣娘有38人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初中级职称的有近200人。
为艺术注入时代元素
苏绣,受明代吴门画派浸染,以画绣结合著称,堪称“绣幅上的中国画”。上世纪中后期,随着苏绣日用品功能的增强,苏州刺绣研究所的专家在传统山水花鸟图案基础上,又设计出猫和金鱼的典型形象。姚建萍的刺绣作品,从猫和金鱼起步,到人物肖像达到个人艺术高峰。1998年,周恩来总理百年诞辰,她描绘总理的作品《沉思》获得了全国大奖。进入新世纪,姚建萍醉心于巨幅作品,不断寻找体现时代特色的题材。
“传统的刺绣依赖于画家和设计师的形象设计,画家着重的是画面,不会考虑刺绣的特殊材料和工艺,所以绣娘自身必须有原创意识!”绣娘梁雪芳说,一个追求创新的绣娘,其作品必然经历从选稿到组稿,最后到原创的过程。在作品内容创新上,梁雪芳不落窠臼。她既有民族写意风格的《诗意苏州》,也有特写镜头般的《生根、开花、结果》,还有素描般的《太湖帆影》……在近年去清华美院做访问学者后,她在线条的探索上更为大胆,在刺绣材质的选择上也更加丰富多样。
在一个时期备受版权问题困扰之后,镇湖绣娘的创新意识普遍增强,领军型绣娘几乎都开办起自己的工作室甚至研究所,与画家和专业设计人才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苏绣本身就以画绣结合为传统,绣娘和画家的深度合作,必然会推动苏绣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姚惠芬对此满怀信心。
然而,随着绣娘们在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她们的绝大多数作品已远离日用品而列于高雅艺术品之中,有的甚至就是奢侈品,因而离寻常人家已渐行渐远。如何在创新中把握日用品和艺术品的关系,绣娘中已有人开始思考。
将苏绣带向怎样的未来
小镇旁边的一个村庄,沿着一条小河向前,轻轻敲开一扇门,里面几位绣娘俯首绣绷。仔细一看,正是《韩熙载夜宴图》,一幅3米多的长卷,两人合作要花上数月之功。年近半百的绣娘赵金妹,性格开朗,开口就笑,“镇湖的妇女哪有不会刺绣的,要不然就嫁不出去了!”
镇湖的八千绣娘,少部分集中于镇上的绣庄,大部分分散在乡间。绣娘们要操持家务、赡养老人、养育儿女,在乡间,在家中,她们可以生活得更从容。梁雪芳说:“刺绣,是一种青春。”姚建萍说:“刺绣,就是一种生活。”对于镇湖绣娘来说,刺绣就是她们一生的事业。
小镇绣庄上的绣娘,以年轻女子居多,其中也不乏职业学校来实习的学生。“现在绣庄里的员工,基本上都是30岁以上的人,刺绣人才断档是个大问题。”梁雪芳对此不无忧虑,苏州工艺美院的刺绣班开了几年,如今也办不下去了,学生越来越少,最后一届就寥寥几个人。“现在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多,而吃苦精神、奋斗精神又普遍不够,刺绣毕竟是一个艰苦的职业。”梁雪芳说,看来培养人才不能再局限于本地了,还是要着眼全国。
姚惠芬也在忧虑镇湖刺绣的未来:“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宁愿钱拿少一点,也会选择更轻松的工作。对于我们那一代人来说,我们是把刺绣当做自己的生活,当做自己的事业。而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这样的成长环境了。”
苏绣繁盛之时,除镇湖之外,刺绣业遍及东渚、光福、木渎、胥口等吴郡各地。后来,随着苏南工商业的发达,当地人弃绣工而习工商,人才寥落,刺绣业逐渐式微。近年,唯有镇湖以建设绣品街为突破口,集聚起散落各地的刺绣人才,镇湖刺绣“一枝独秀”之说所言不虚。这造就镇湖刺绣鼎盛局面的八千绣娘,若干年后会将苏绣带进一个怎样的未来?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