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failed: 一幅独特的乡土世界全景图

2013年09月29日 07:26
来源:新闻晨报

《土地的黄昏(修订版)》张柠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文/来颖燕

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文化研究类著述。它聚焦于时下热点的“乡土问题”,但底色却有着一种深深的忧虑。

作者张柠的忧虑来自于他敏锐地看到了当下乡土问题研究的现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农耕文明大国,乡土问题从来都根植于它的精神内核。但是现代社会的冲击,却令农村不断城镇化,而这一过程中农村问题并未消失,它被动地渗入到了现代文化的发展中,于是“文化生产中的‘乡土主题’,成了图书市场的时髦题材”,但“人们对真正的乡土社会、乡土情感越来越陌生,他们看到的只是乡村的表象,一个被现代城市文明扭曲了的表象”。

因为这种忧虑,他开宗明义地明确了自己的研究理念——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从最基底和最真实的感受层面重新对乡土经验进行重新“编码”,而不再只停留于既定的对乡土问题的概念化归纳和模式化梳理。

这种注重经验和资料搜集的方法,让人很容易联想起人类学研究中盛行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撰写。然而,既往的田野调查有着一种表述危机——当作为异乡人的调查者深入到一个新的族群和地域中,他所做的一切研究,因为自身的身份、观念等差异因素,都带有不可避免主观性。如西方许多人类学家所认为的,民族志的写作不是“表达”而是一种“创造“,是一种“修辞性的写作”。

张柠的研究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但他的特殊经历赋予了他奇特的双重身份——他曾经在赣北乡村生活了整整19年,而后又在城市生活多年,对于乡村和城市,他都不是完全的“异乡人”,如他自己所说,“城市经验和乡村经验构成了我观察世界的坐标,我的思考和判断,是这两条轴线冲突、协调的结果,使我经常能够发现城里人和乡下人都容易忽略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变异之后的‘边缘经验’”。

这样的视角,一下子让他的乡土研究获得了一片新天地,让他的研究触角深入乡土生活和文化的多个层面。他将书中的十六章归纳为六组问题:乡村概念里的时间和空间问题、乡村器物现象问题、乡村宏观权力中的社会等级问题、农耕生产之外的其他身份和职业问题、微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生活问题以及文学与农耕经验和乡土主题之间的关系问题。虽然就归纳的主题来看,似乎深奥晦涩,然而,真正阅读文本之后的感觉却截然相反,作者勾勒出的是一幅极富意趣又内蕴深厚的乡土世界的全景图。

这首先是该归于张柠所挖掘的乡土经验是其童年和少年时的亲身经历,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鲜活的乡土生活气息。比如在探讨农具的种类和发展时,作者以亲身见闻说明了“农民将和农具一起消亡”的现实;在谈到“乡村的劳动分化和职业歧视”时,作者以自己家乡真实的职业为例,阐释了木匠、乡村艺术家、理发匠、赤脚医生等的真实境遇;在探讨“乡村变态人格的诞生”时,作者又细致地动用了自己的记忆,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在一个农村家庭中,婆婆、小姑子、妯娌等家庭角色的性格与农村家庭权利之争的关系……这些极具可读性的资料,从内里全景式地呈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情态。用作者的话说,他是要“拆解”,“将笼罩在乡土之上的一些概念、成见、话语所构成的‘覆盖物’拆除,让它们恢复到‘分子’状态(或者说‘材料’状态)”。

一边是生动详尽的乡土经验,一边是充满逻辑的理性分析,却在张柠的笔下交织成了一幅独特的乡土世界的全景图。正如他在绪论中说的,他一直意图写一本“充满情感的理智之书”,用貌似‘死寂’的逻辑形式,去表达充满动感的乡土经验”。这样的著述理念让这本被媒体称为“乡土文化小百科”的书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张力。而这幅“全景图”的“笔墨”更是特别:这部以挖掘一手经验为基础、以深刻理论逻辑为内核的文化研究类著述,读来竟十分像一本文学作品。

标签:乡土 世界 全景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