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过度解读鲁迅作品被减是杞人忧天
近日,有报道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减少,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当中,去年还存在的唯一一篇鲁迅的作品——散文《风筝》被删除。其余多个版本的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人民教育出版社随后在其官博中澄清说,目前为止,人教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七至九年级中,鲁迅先生的文章有6篇之多,依然居作家之首位。但依然是一减激起千层浪。
网上线下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一个疑问:鲁迅的作品应不应该被减,这里面既有担忧更有不解,甚至有人拍案而起,怒斥这样的行为就是对于中国文学的自我阉割。毕竟鲁迅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是高山仰止,其经典语句更是灿如星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少代人是跟着鲁迅的脚步成长的。这样的忧和怒其实是都为鲁迅在今天的学生心中争地位。
我对鲁迅文章被减的理解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独有的时代特质,不同时期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不尽相同,有其独特的精神风貌。所以,我们才提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减一篇鲁迅的作品不等于削弱我们民族的脊梁,更不等于让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民族魂”。
教科书作为教化人的启蒙规范读本关系重大,正因为事关重大,我们才不能故步自封,甚至畏首畏尾、停滞不前。鲁迅的作品给我们带来多少精神上营养,其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自然无须多言,但这绝不等于拒绝新的血液输入教科书中。
人是每个时代特质的载体,因为年龄的原因,学生们学到的都是些经典的篇目和片段,很难指望孩子们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鲁迅,只有随着年龄、阅历、挫折的叠加,百战归来再读书时应该能和先生产生一定的共鸣。理解、体会、传承鲁迅作品和精神的重任不全在教科书身上。
对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上的增减作过度解读都是杞人忧天,鲁迅作品的精神实质和我们这个民族精神实质是契合的,他不会因某些作品的“隐退”而消失。
假以时日,如果我能穿越,真想问问先生对自己作品在教材中减少有何看法,虚构当然无法实现,但我最近看过刚刚出版的《鲁迅大全集》,发现先生除了文学上的成就外,在演讲、美术、金石等领域都相当有造诣。也只有对生活孜孜不倦的人才会这样热爱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当然是心胸宽广的,是不会斤斤计较的。(庞勃)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