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科幻电影错误百出 恐龙DNA150万年后就无法解读

2013年08月27日 08:47
来源:文汇报

3D版好莱坞大片《侏罗纪公园》目前正在我国公映,尽管由一部20年前的旧作转制而来,仍然在7天里获得了近2亿元票房。与此同时,一个名为《除了热闹和怀旧,你还可以看点啥》的科普帖也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作者在进行了详细对比之后指出,鉴于20年来人类对恐龙有了很多革命性的新发现,这部当年让人叹为观止的科幻电影,如今看来却错误百出。

复活恐龙?DNA信息150万年后就无法解读

这个帖子最早发表在科学爱好者集中的果壳网上,作者网名叫Ent,是一位古生物学博士,同时是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对于片中出现的各种恐龙,作者一一做了分析。比如同属于兽脚类恐龙的霸王龙和伶盗龙,导演让它们在互相决斗时各自都做了甩尾动作来烘托气氛,伶盗龙还摆出了龇牙咧嘴的愤怒表情。然而作者指出,这些动作对兽脚龙来说实在太高端了:龇牙咧嘴需要大量的面部肌肉配合,而兽脚龙的面部骨骼似乎没有那么多肌肉附着痕迹,也就没有足够的肌肉;兽脚龙的大尾巴是用来平衡躯体的,所以有许多硬纤维加固,很不灵活,不可能那么轻易就甩来甩去。

而在这20年来的科学新知中,对《侏罗纪公园》最致命的则要属DNA半衰期的发现。该片拍摄于1993年,讲述一群科学家通过提取DNA的手段让恐龙复生,在此基础上建成了一个恐龙公园,即“侏罗纪公园”。因为安全系统瘫痪,恐龙们纷纷出逃攻击人类。然而,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DNA水解的半衰期大约是521年,即便是在零下5摄氏度的最理想条件下,其化学键只需要150万年就已经破碎得无法解读,再经过530万年就分解得一点不剩了。而恐龙,正像作者在帖子中强调的那样“可是在足足6500万年前灭绝的”。

 细节错误?不能用科学发现和科幻作品一一对应

尽管如此,在很多观众看来,由此判断《侏罗纪公园》是一部失败之作恐怕太过草率。“科幻不是科学。不能用科学发现和可行性来对科幻作品中的描述一一进行验证,这不是科幻作品要实现的目的。”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韩松告诉记者,若用科学的放大镜来审视,细节错误的科幻作品有很多。比如全世界最早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主人公通过把人的尸体碎片拼接来创造人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无疑是落后而无效的。电影《星球大战》中对于太空飞船的描写,如今也被证实是不科学的。

然而,这样的错误并不影响科幻作品的价值。在韩松看来,科幻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激发人类的好奇心,为科学的发明创造提供想象。实际上,飞机、潜水艇、机器人、互联网等现代社会的大部分科技成就,最早都是出现在科幻作品当中的。美国科幻电影系列《星际迷航》中出现的“远距离传输”概念,后来也成为物理学家的研究方向,并通过实验走出了科幻范畴而具备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而科幻作品更重要的核心在于科学观念的建立。“《弗兰克斯坦》为什么今天看来仍然是经典?因为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科学观念,就是人也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出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生物。《侏罗纪公园》提出人类可以将埋藏在琥珀中的DNA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加以利用,这一观念在今天看来也没有过时;复活远古生物正是当前古生物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韩松这样表示。

也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科幻与科学从来都是共生共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青年们对《侏罗纪公园》的“纠错”,不仅增加了看电影的趣味性,也是一种科学普及。有这样较真的影迷,对科学和科幻而言,都是一件幸事。

标签:科幻 电影 恐龙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