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媒体人马家辉:书展为市民与书籍间架起桥梁

2013年08月21日 14:24
来源:大河报

 阅读提示

2013年7月17日,香港书展吸引了两岸三地的眼球;8月14日上海书展开幕,增加的夜场让市民大呼过瘾;8月16日,“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在广州迎来第一批市民;8月28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即将举行……南南北北,大大小小,越来越多的书展横空出世,各地书展以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丰富着“全民阅读”的内涵,为原本贫乏浮躁的城市带来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蜕变:

从出版人聚会到阅读嘉年华

各家出版社展台前人头攒动,握手笑容,呈上目录、递名片、讨样书……这是记者在年初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看到的风景。这样的场景也是出版人长期以来对书展的印象,出版人在寒暄聚首外,转化出一笔笔即将展开的生意。书展最初的功能,就是搭建出版社和销售对象之间的桥梁,发行商、图书馆等大顾客根据出版商提供的书籍目录和样书签订订单,但交易并不在现场直接完成。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随着网络订书的日渐兴起和频繁,书展的订货功能日益薄弱,订货不再是书展的中心。久未谋面的各地出版社同行、编辑和作者,聚集在一座城市,通过书展联络感情、维系客户,同时花更多精力在展台的布置上,书展逐渐成为出版社的成果展。

而后,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变迁、民营书业和网络书店的兴起,书籍交易方式和购买习惯等一系列的变化,对于图书出版者和普通读者而言,对书展的期许也在变化:读者阅读嘉年华,开始成为越来越多书展前进的方向。8月20日刚刚结束的上海书展,这个由沪版图书订货会和上海读书节合并而成的大型书展,在演变过程中,也逐渐取消了订货功能,只有针对读者的零售功能,今年还特意增加了便民夜场,让市民在下班闲暇也能逛逛书市。

在上海持续的高温天气中,爱书人呼朋引伴,读书,淘书,荐书,论书,听讲座,追“偶像”,亲子游,手眼脚忙个不歇。正如著名作家陈丹燕所说:“上海书展已经越来越像香港书展,像是父母带着小孩子在逛一个大型的图书超市,而不是少数专业人士在一起交流的场所。”

从最初的肩负版权贸易使命的出版人“圈子聚会”,到出版社展示成果的“展示会”,进而演变成为全民阅读“盛会”,全国各地的大型书展几乎都经历了这样的演变。在这演变的过程中,书展作为一个城市阅读的推动者,正在成为各地读者的一场“阅读嘉年华”。

 追问:

商业喧嚣还是阅读诉求?

然而当书展开始面向读者后,书展就不只是单纯的书籍展销,它的首要的任务就是吸引更多的人来逛书展,而在买书渠道众多的当下,书展中花样百出的文化活动展开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途径,眼球经济正在成为书展的主导力量。

随着众多“偶像派”作家的横空出世、商家们赶集般的叫卖促销,本来应该充满文艺范儿的饕餮书宴,在商业包装下显出些许喧嚣味道。在15日的上海书展中,郭敬明的“小时代”作品系列签售现场火爆;18日,虽然韩寒因赛车未能到现场,其主编的最新文艺书系《一个:很高兴见到你》也在上海书展首发,

韩寒工作室人员组团签售,同样人气高涨。

在今年7月17日到7月22日期间,即便是久负盛名的香港书展,嫩模轻装站台、明星出书、cosplay秀上各种动漫人物轮番登场等活动层出不穷……一时间,关于嫩模出现在书展上的争议不断,书展太过喧嚣,文化味儿渐淡的批评不绝于耳。

对此,香港资深媒体人马家辉却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曾说香港书展是一个过于热闹的书展,但我觉得只要能吸引人来,特别是青少年来书展,就对全民阅读是有益的。你永远不知道将在何时何地触碰到第一本启蒙之书,但只要多去亲近书本一次,便是多了一回窥探的可能,有时候当你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它就会改变你的一生,缘分来时,南风轻吹,自有繁花盛放,这就是书展对于阅读的意义”。尽管饱受外界对香港书展商业气息的批评,但香港书展凭借其上万册类目丰富的书籍和几百场多元包容的文化沙龙,还是吸引了近百万人次前来观展,在左手商业与右手文化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书展的营销必不可少,马家辉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书展喧嚣的一个视角。在一个纸质书被称为“没落读物”、出版界被称为“巨大垃圾场”的时代面前,书展在某种程度上为市民与书籍之间架起一座更便捷的桥梁,各种书展客流飙升的新闻几乎每天都在见诸报端,这背后也正是人们对于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回归的诉求。不过,若书展上呈现的书籍乏善可陈,沦为出版商倾销库存的展销会;越来越多的读者变成粉丝,展场变成秀场,偌大的展馆弥漫的是阅读泡沫而非阅读兴趣时,书展作为促进城市阅读的载体,就有些其身不正。不管展场喧嚣与否,我们要明白,阅读的价值更应在集市之外、独处之时。(记者 梁宁)

标签:书展 香港 回归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