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仲夏夜的阅读梦: “我来为大家读首诗吧”

2013年08月21日 10:03
来源:东方早报

  昨晚陈丹燕、张悦然、张怡微等作家用朗诵的方式送别读者。本以为书展就这样落 幕时,上海城市交响乐团的乐手们突然冒出来,用“快闪”的方式开始演奏《打靶归来》等乐曲。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昨晚陈丹燕、张悦然、张怡微等作家用朗诵的方式送别读者。本以为书展就这样落 幕时,上海城市交响乐团的乐手们突然冒出来,用“快闪”的方式开始演奏《打靶归来》等乐曲。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凌晨3点半,离头班地铁还有2个多小时。这间思南公馆的小房间,大家开始被疲惫和困倦折磨得昏昏欲睡。这里还有近50位读者坚持着。通宵文学活动“文学十二时区”从8月16日晚上9点开始已经持续了6个多小时。这已经超过了几位主办者的预想。

“我来为大家读首诗吧!”一位快70岁的老先生站起来,拿过话筒开始背诵起他年轻时候的诗歌。老先生口音很重的普通话和他对朗读的投入,让大家再次兴奋起来。老先生那首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长诗,是他曾经的世界。在这些20多岁年轻人面前,诗句中的那些口号和硬朗的词汇似乎那么陌生。但这些都不重要,隔着半个世纪的年龄,他们依然能分享阅读。

在老先生朗诵之前的2小时,午夜刚过,作家阿城先生也来到这个房间,他坐在这群奇怪的倦怠的读者面前。“我真的不是因为生活不检点才在凌晨1点出来的,”阿城说,“是因为刚忙完书展另外一个活动,听说这里有这么多人熬夜谈文学才过来看看的。”阿城的突然出现,老先生上个世代的诗歌,让上海书展上的那个夜晚有了电影《午夜巴黎》的感觉。

那些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中国台湾……的作家影像和声音,通过互联网来到上海书展的这个小会场。几位主办者用这种方式,让这些来不到书展现场的作家们来到书展。精力旺盛的爱尔兰作家科伦·麦凯恩甚至下了飞机,就直接赶到这个“文学十二时区”和这群奇怪的读者“Say Hello”。阅读,在那个夜晚成了一种仪式,也带上了梦幻般的色彩。

9点的时候,严锋老师又从外面赶了回来。8月19日晚在《鲤》创刊五周年的那个晚宴上,严锋老师在中间消失了2个小时。“太棒了!”“都谈好了!”“看好场地了!”严锋老师抑制不住兴奋,开始描述第二天上海书展闭幕式上的一个彩蛋活动。在他离开的这2个小时,他带着上海城市交响乐团的音乐家去看了上海书展现场的场地,乐手们会在书展的最后时刻突然出现,为大家演奏。“饿死了,我得多吃点!”严锋老师描述24小时后才会发生的事情,在此刻是如此喜悦。可这其实并非是他的工作。

坐在严锋老师一旁的作家孙甘露,则不断提醒这桌上的年轻人,“先不要说哦,我喝多了,才把这个彩蛋告诉你们的!”“严峰多吃点!”这个年轻写作者的聚会上,孙甘露成了其中最年长的几位之一。这个聚会上,他说的不多。策划上海书展上一系列文学活动,成了孙甘露几个月来最重要的事情。书展的这几天,“神经绷得紧紧的。等结束了要好好睡几天!”这同样不是孙甘露的工作。有人开玩笑说,“这几天干的活,要是让公关公司付钱的话,至少得给几万块钱的报酬!”孙老师回答:“哪够啊!”举办这些文学阅读活动,钱成了最不重要的元素,“很多人来,很多事做起来,是钱砸不出来的!”

还有同样在这个聚会上的作家陈丹燕,她也许自己也记不清楚,她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参加了多少场阅读和文学活动。8月19日的那天,她从下午起就一直和这群年轻的写作者在一起,陪他们做完一场场活动。陈丹燕走得早,临到门口,有人忍不住喊了一声:“我们都爱陈老师!”

这个年轻写作者的聚会,他们中有认识10年的朋友,有因为文学和《鲤》认识的朋友,而再过5年,这些人可能不知道在哪里。《鲤》的主编张悦然在聚会结束后的零点,在她的微博上写道:“上海书展真好。希望这个仲夏夜的文学梦不要醒来。”

每一个夜晚,在书展期间的每一个夜晚,思南公馆那里一栋叫“思南文学之家”的房子,总是关着门亮着灯坐满了人,安静,偶尔欢声笑语。这栋平时空落的房子,至少在书展的那几天成了上海的文学和阅读中心,成了上海曝光率最高的地点之一。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轮轮文学对话讲座在这里上演。苏立文、杰夫·戴尔、科伦·麦凯恩、莱布雷希特、伊恩·布鲁玛、阎连科、章小东、傅月庵……不同的写作者,不同的话题,共同的读者。

当上海书展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即便在晚上八九点钟还是人潮汹涌,还是贩卖图书和签售喧嚣的时候,这个专做文学对话活动的分会场回到了阅读的本质:安静。但阅读者也需要分享,在那里,阅读者才意外发现,不只有自己在阅读这位不太为人知的写作者,这本不太为人谈起的书。这样一种分享不需要言说,只需要去聆听。

夜晚的时候,“思南文学之家”的两个房间,一边,落地窗外是梧桐树和复兴中路;一边,打开门是喧嚣的酒吧和餐厅。套用上海作家小白和科伦·麦凯恩在“思南文学之家”的对话标题,上海成了“小说中的城市”。在复兴公园的对面,这是一连7天的超现实之梦。

书店在习惯性关闭,“最美的书店”却还在评选;谈起正在阅读的书,要强调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这样一个被认为阅读糟糕的时代,其实并不缺乏阅读,只是阅读太沉寂了。于是,嘉年华式的书展才有其真正必要。严锋在他的微博上回答一位网友质疑时说:“书展不是书市,书展是爱书人呼朋引类、同气相求的狂欢节日,各种讲座和文化活动有900场之多,规模无与伦比,很多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高人雅士,你到了这里就会被感染那种热烈的气氛,根本不想离开。”

8月15日夜晚,同样在“思南文学之家”,胡赛尼的新作《群山回响》中文版的纸质版和Kindle版同时发布,来到现场的有亚马逊中国副总裁,主管Kindle事业的白驹逸先生。阅读确实在变革。后来再见白驹逸时对他说,书展上都会有人讨论书、书店和阅读的衰败,有人把责任推到了亚马逊身上。白驹逸先生是不可能承认的,他只说,每一家书店的倒下都有各自的原因,而亚马逊能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这也是说,谁都无法阻挡书店这一商业形态的死亡。

也许该庆幸的是,现在还有那么多纸质书可以去触摸,还有那么多文学活动可以去参加。有一个事实是,和iPad一起长大的一代也许要跟翻阅式阅读说再见。存有疑虑的是,就算不介意他们到底用何种工具去阅读,他们是否还能去读完几十万字的小说?如果,如果他们能接受的只有文字的信息,这辈的阅读者,这些参加书展的阅读者,是如此幸运地曾生活在一个语言建造的世界。在不需要印刷厂的未来世界,阅读是否还能以另外一种方式存续。希望这不是一个梦。

标签:阅读 讲座 老师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