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废都》的际遇和我的命运很像
新华网上海8月16日专电(新华社记者 孙丽萍) 从《废都》到《秦腔》再到新作《带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一直立足西北写作,近乎执拗地关注着中国城乡的转型变迁。近日在上海书展上,他与读者畅谈对当下时代、城市乡村、传统现代以及文学阅读的理解,称“这个时代经历着混乱,却也给作家带来了巨大的刺激。”
站在城市和乡村“两端”理解中国
“中国社会正在转型期,从传统特别急促地转到现代,所以‘衣食住行’也好,时间观、生命观、价值观也好,都在发生混乱。”在与上海作家金宇澄以《城市:从传统到现代》为主题对谈时,贾平凹说。
1972年进入西安的贾平凹,自言“整个少年时期是生活在乡下的,能吃上饭就是幸福,那种生活状况是刻骨铭心的”,虽然上大学以后摆脱了农民身份,进入了城市,感到了相对优越的生活,但不适应感也随之而来,因为“城市里的欲望多了,痛苦就多,失去了快乐”。
“站在乡村去看城市,站在城市去写乡村”,这给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他说,自己每年都会去上海、北京这些时尚、先进的大都市,感受一下盛世繁华气息,但更多的时间是奔波在乡间,深入感受最真实、接地气的农村生活。“抓住城市和乡村这差异巨大的两端,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也才能让我准确地把握当下。”
《废都》的坎坷际遇与我的人生契合
上世纪七十年代,贾平凹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写作至今已有四十个年头。花甲之年的贾平凹创作力旺盛,去年在上海著名文学期刊《收获》上发表的新作长篇小说《带灯》,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带灯》依然是贾平凹立足乡村、观察中国之作,小说讲述一位文艺女青年“萤”来到秦岭地区的樱镇镇政府工作,改名“带灯”,遇到农村中各种复杂矛盾的问题,反映了社会底层的生活情况,也涉及当下社会不少敏感问题。贾平凹说,《带灯》的故事非常真实,甚至连女主角都确有其人。这本书精确记录了贾平凹对农村基层很多问题的关注和担忧。在他看来,“社会基层有太多的问题,它像陈年的蜘蛛网,动哪儿都落灰尘”。
不过在许多中外读者心目中,贾平凹最为惊世骇俗、令人难忘的作品当属1993年出版的《废都》。这本书为贾平凹赢得了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的崇高国际声誉,却也让他进入创作低谷,一度几乎在文坛销声匿迹。
“其实,书就像人,也有自己的命运。《废都》和我很像,它的坎坷际遇与我的人生比较契合,有点艰难的意思。”追忆起《废都》当年激起的巨大风波,贾平凹感叹,当年作品发表后,各种压力铺天盖地而来,内心不够强大的人肯定早已被压垮,不过自己的个性倔强不服输,顽强挺过人生低谷。“我坚持写,因为总觉得不服气,当时我的写作自信受到了打击,唯有通过不断地写,才能重塑自信。就像一棵小草被掐了,总得等伤口先愈合才能继续成长开花,这有一个过程。”
文学创作犹如“带灯”旅行,用微弱的光照亮别人
四十年文学生涯跌宕起伏,贾平凹却笑言“还没写够呢”。眼下,他正在创作一部新作品,但距离完成为时尚早,具体内容不好透露。
“我想用我的笔来记录时代,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如果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没有关系,起码留下了一些资料给后代,让他们更了解我们曾经生活过的这个时代。”贾平凹说。
回顾人生和文学创作,贾平凹自嘲只顾埋头写作,“不是好父亲、好丈夫,也不是好领导”。他自觉用文学创作关照中国现实犹如“带灯”旅行,用微弱的光照亮别人,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至今我还记得四十岁时,第一次乘飞机,下雨,但坐上飞机、穿过云层之后,发现云层上面全部是阳光。其实,无论文学也好,美术、戏剧也好,一切东西在下面都是‘民族’的、‘有差异’的,但是一旦突破达到最高境界,它们就会相同。人生和文学都是如此,只要穿越云层,上面全都是阳光。”贾平凹感言。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