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唐兴寺期待复兴

2013年08月14日 01: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保存完好的大唐兴寺匾

唐兴寺遗址上的学校

唐兴寺遗址上的学校

唐兴寺仅存的石板路

唐兴寺仅存的石板路

吴啸华

唐兴寺坐落在湘潭市湘江边十八总的陶公山内,晋朝时名石头寺,唐时改名唐兴寺。有湘潭民谚云:“我在街上全无事,筷子巷过身唐兴寺,石狮一对两边分,起个宝塔在其中,塔内藏有无价宝,抬头望见石嘴垴。”不过,现在古寺难觅踪迹,旧址上建有唐兴寺小学。每每谈及此事,湘潭的有识之士都扼腕浩叹。

8月8日,在湘潭市原政协副主席何歌劲等人的陪同下,我们来到十八总,寻找、瞻仰这影响了湘潭1000多年的名寺痕迹。

唐兴寺与褚遂良

褚遂良是谁?翻开唐史,一目了然。

何歌劲说,唐兴寺始建于晋代,原名“石头寺”,这个名称显然是从壶山这一石头山感悟而得来。到了唐初,被唐高宗贬来潭州的大书法家褚遂良巡视至此,为它改了今名。明末刊湘潭县郭志载:“唐兴寺,旧名石塔寺,唐褚遂良因争立武氏,左迁潭州都督,常登陶公山,过石塔寺,顾瞻长安,愀然不怿,命易‘石塔’为‘唐兴’。”(注:唐兴寺正门外,原有铁顶六角九层石塔,为在唐时名僧智俨骨灰上所建,故又名石塔寺。)

这里所说的武氏,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武则天。文中“争”,为“谏诤”意,即反对的意思。说到褚遂良,他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朝廷上论及群臣时对大臣褚遂良的评价,见之于《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这也是“小鸟依人”成语的出处。我们今天对娇小而温柔的女性很喜欢使用它,殊不知它当初竟是用在了一个十分刚烈的直鲠之臣身上。

据《旧唐书·褚遂良传》记载:太宗寝疾,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卧内,谓之曰:“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忠辅佐,永保宗社。”又顾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仍命遂良草诏。

武则天工于心计,为了登上权力的高峰,使尽了手法,连皇帝都出面私下贿赂。在威胁和利诱面前,各种灵魂露出了真相。长孙无忌与李勣都是前朝功臣,一持节,一逢迎,而真正起了大作用的还是资历稍逊的褚遂良。但他的努力失败了,武则天终于一步步地向皇权走去。

褚遂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被贬来到潭州。当他巡视昔年陶士行驻节之处,发思古之幽情,自然会为大唐的前途担忧,于是,提笔大书“大唐兴寺”。由此,石头寺便有了“唐兴寺”这一响亮的名字。褚遂良不但书品高居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书法大家之列,而且其高尚的人品更为人们世代推崇。

千年古寺阅尽磨难

何歌劲告诉我们,当年褚遂良在湘潭题下的“大唐兴寺”手迹石刻碑额,至今犹存湘潭市博物馆。褚遂良不仅为唐兴寺题了寺额,还曾题写过“惜字”匾额,惜已湮没。现已失传的《唐兴寺志》有载,在同治刊《湘乡县志》中还保留了其中的如下资料:褚公都督潭州时,书额“惜字”磨灭不可复识。有诗云:“云蚀生蛟断,飞腾破壁奇。人归大唐后,书勒中兴时。落日星沙远,微风湘水迟。高名余韵在,雒诵少陵诗。”

唐兴寺为历代名刹,不少高僧驻锡于此,其中最有名者,当数唐代的智俨。智俨大师事佛61年,寿82岁,据碑记推算,当生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即737年,而元和十三年是818年,因此,他生活的时期为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这么6个皇帝当权的年代。他自幼便静心法门,终成正果,为湘潭的佛教文化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旧唐兴寺雄伟壮丽,前临湘江,后依古木,寺周旧有围墙,山门在寺东金鸡桥,入门有钟鼓楼,唐刘禹锡时任朗州司马,应智俨徒圆皈之求,在常德任所为其作《智俨石塔铭》:“……长沙潭西逾五里,陶侃故居石头寺,门前一带湘江水,吁嗟律席之名兮,与湘流而不已。”

明代万历年间礼部尚书李腾芳在《论潇湘八景》一文中写道:“石头寺终日香烟缥缈。每当暮色临空,晚钟敲响,林中宿鸟争鸣,江上渔舟徐返。禽音渔唱与钟磬之声交相溶汇,组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回荡在寺周山间,仿佛置身仙境。”康熙《湘潭县志·山水论》载:潇湘八景中“烟寺畅销钟”,“烟寺者,石塔寺也。”清人何承珍有诗写道:“古刹千年石径中,钓台长傍梵王宫。蒲团僧证三幡静,塔影禅参半偈空。事业晋唐钟磬寂,渊源衣钵水云蒙。还余老衲传经罢,更与殷勤说褚公。”

但唐兴寺多灾多难。元末寺毁。明正统元年(1436年)僧宗洪重建,以后多次毁而复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四月间,该寺被匪徒抢劫一空,寺僧星散,从此废圮。76岁的张铁民老人家住唐兴寺附近,他见证了唐兴寺最后的荣光与劫难。民国六年九月下旬,湖南陆军第二师第二旅第五团团长张家瑞让炮队驻扎在唐兴寺,寺即被占作军营。新中国成立后,改作小学校。寺庙建筑逐步被毁,唯留“大唐兴寺”石额存湘潭市博物馆可考。

我们现在唯一可以想见当年辉煌的是距小学校门约40米处的一截饱览沧桑的石板路。

重建唐兴寺呼声已久

据何歌劲介绍,唐兴寺曾经占地很广,右山坡有石级,旧名“八十三磴”,其侧为寺僧埋骨建塔之所。前殿供奉弥勒佛,后列四大天王和十八罗汉,匾题“皆大欢喜”。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地藏王菩萨,后殿供奉千手观音佛。殿后有一院落,原有水阁凉亭,苍松翠柏,桐花海棠,十分可观。可惜,解放以前就已破败不堪,解放后未加重视,以致遗迹荡然无存。近10年来,政府乃至民间重修唐兴寺的呼声日渐强烈,但只见雷声大、雨点小。

湘潭市政协副主席李光泉认为,佛教在湘潭的传播历史长、影响广、高僧多。先有石头寺,后有湘潭城。近现代湘潭高僧辈出,如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释敬安、中国佛教协会首任名誉会长释虚云、中国佛教协会现任副会长释圣辉等。宗教是信教群众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归依,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招商引资软环境的重要方面。重建大唐兴寺,把各种宗教场所维护好,意义重大,且很有必要。

李光泉说,唐兴寺与窑湾古街紧密相连。湘潭老城最具特色的风貌就是“总市”和“城总分设”风貌。“总市”风貌见证着湘潭经济曾经的繁荣。湘潭的“总市”经济发祥于明代,至清朝乾嘉时期完全成型,“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的美誉也由此而来。近10余年来,湘潭“总市”风貌破坏较严重,只有窑湾的码头、街道和商铺建筑,尚能寻觅到昔日湘潭“总市”风貌的踪迹。据考证,窑湾古街始建于西晋(313年),早于湘潭建城约600年。目前,在窑湾古街1.8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云集着望衡亭、潭宝汽车站、陶侃衣冠墓、何腾蛟衣冠冢、唐兴桥、唐兴祠遗址、“江山胜迹”石刻、李柳染堂、秋瑾故居、宽裕枯粮行等几十处文物古迹,是“总市”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交相辉映、蔚为集中的地方。

湘潭作家田园最近写作的一篇散文中的几句话,可以说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湘潭人的心声:“唐兴寺,你兴时的辉煌和远行的背影就像杜甫的诗,真是回首一伤神……岁月的步履春秋铿锵,仿佛在召唤着唐兴寺的回归。能回归吗?如果百姓的呼唤可以招魂,魂兮难归;如果文化的呐喊可以招魂,魂兮不归。远行的唐兴寺啊,你的容颜在天堂里是否青春依旧?你是否还眷恋着故乡的石头山和眷爱着你的香客心?”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