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让艺术节成为四地文化发展的先锋和推手

2013年08月13日 10:01
来源:东方早报

近日,上海市政府代表团先后赴澳门、香港、台湾推介上海国际艺术节。

■ 上海代表团赴港澳台推介落幕,四地艺术节达成扶持青年创作等共识,探索长效合作机制

2009年,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便与台北文化局建立了合作机制。图为2012年台北“海派文化艺术节”期间,参观者在观看上海油画雕塑作品展。

2009年,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便与台北文化局建立了合作机制。图为2012年台北“海派文化艺术节”期间,参观者在观看上海油画雕塑作品展。

2010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专门举办了香港文化周,通过各类演出、展览展现香港艺术家的创新文化。图为香港文化周压台节目《士兵的故事》,表演融合了音乐、舞蹈及戏剧媒体。

2010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专门举办了香港文化周,通过各类演出、展览展现香港艺术家的创新文化。图为香港文化周压台节目《士兵的故事》,表演融合了音乐、舞蹈及戏剧媒体。

《雷雨2.0》参演了今年的台北艺术节,导演王翀去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

《雷雨2.0》参演了今年的台北艺术节,导演王翀去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

近日,上海市政府代表团先后赴澳门、香港、台湾推介上海国际艺术节。半个月内,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与港澳台的艺术节同行们共同筹划,计划着更加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探索形成四地艺术节间合作的长效机制。

共建青年艺术家孵化平台

已经连续举办41届的香港艺术节,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国际艺术节之一,也是沪港澳台四地艺术节中当之无愧的“老大哥”。上海与台北两地艺术节创立之初,在运营模式、剧目内容等方面均从香港艺术节获得许多借鉴。2010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了“香港文化周”,去年,香港艺术节节目副总监苏国云还担任了上海国际艺术节新创设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下文简称“扶青计划”)的顾问,在参与部分青年艺术家作品制作的同时,也为这些作品走向国际市场做了不少铺路工作。

谈到两地艺术节的交流,几乎每年都会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论坛交易会”的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何嘉坤说,“我们两方的艺术节虽然运营方式不同,所办艺术节也各具当地特色,但共同点也有不少,未来随着两地更密切的发展,交流空间会越来越大。”

而与香港一江之隔的澳门在设计与创意产业方面闻名世界,也拥有众多创意设计的青年人才。在与澳门国际艺术节、澳门国际音乐节的合作方面,上海国际艺术节表示将吸引更多澳门青年创意人才参与其中。

早在2009年,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便与台北市文化局建立了合作机制,并先后在台举办了“上海文化周”和“台北文化周”与3届“海派文化艺术节”。此次,上海国际艺术节借助与台北艺术节同庚的契机,在台北举办“双城同庆艺术节15周年交流活动”,互邀节目在两地艺术节上演,成为两地文化交流上又一重要事件。

除了传统舞台表演艺术上的合作,台北艺术节对大陆年轻艺术家非常关注。比如,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耿一伟去年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看了“扶青计划”《上海·梦》之后,便力邀导演王翀参演台北艺术节,他说,“台北与上海都是面向未来的城市,艺术节就是城市精神的表演,两个面向未来的城市的艺术节就是要关注青年。”王翀以影像戏剧传达《雷雨2.0》的方式,让不少台北艺术节的观众感觉惊艳;同样,去年也参加了“扶青计划”的二胡演奏家赵磊,在此次音乐会曲目的安排上,不仅与台湾艺术家合作改编了多首台湾民谣,还带去了多首上海本土的创作。

台北市文化局局长、台北市文化基金会执行长刘维公告诉早报记者,此次沪台两地艺术节最重要的对接点是“青年”,青年意味着“新”,而“新”是艺术的核心根源。

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扶青计划”主题锁定了“非遗与当代艺术”,这一点与今年台北艺术节上的青年艺术家创作理念不谋而合。今年台北艺术节上一台《波丽士灰阑记》融合了台湾传统歌仔戏、豫剧和现代摇滚乐的元素,取得了很好的剧场效果。“台湾一直有针对传统艺术传承和改革的专项艺文补助基金,资金从来不是问题,人才是始终的问题。”刘维公感叹,“传统流失是全球性的问题,不止台湾和上海,全世界都面临同样的焦虑。所以现在两地能够共同来做这件事,兴许能够让彼此的文化找到更丰富的土壤。”

本着相同的理念,沪港澳台四地艺术节计划通过轮流举办“青年艺术家项目孵化会”,以交流演出、工作坊等形式推动四地青年艺术人才脱颖而出。

四地每年联合委约一新作

上周末,话剧《青蛇》首次在台湾与观众见面,连演3场并获得满堂喝彩。由香港艺术节与上海国际艺术节共同委约的作品首次登上宝岛舞台,在台北艺术节举办期间上演。而作为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项目,《青蛇》开票10场已一票难求。这也为沪港两方明年的委约合作增添了信心。

在此次香港举行的推介会上,上海国际艺术节与香港艺术节联合宣布,将筹划联手台湾“传奇剧场”推出现代京剧《水浒3 一百零八将》,并于明年参演沪台两地艺术节。在《水浒3 一百零八将》之前,台湾传奇剧场创始人吴兴国便已创作《水浒108-上梁山》、《水浒108-忠义堂》,并力邀台湾作家张大春参与编剧、音乐人周华健担纲作曲,这两部跨界京剧与当代艺术的作品,获得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追捧。

虽然今年只是简单的推介和邀约,但是各方都希望推进的是进一步的长效合作机制。刘维公告诉早报记者,如今上海与台湾的演艺事业都发展得十分蓬勃,但艺术剧场的观看人数还需要不断扩容。记者了解到,目前商讨的合作方向包括给予最优惠的场租、大力配合宣传、交互人才培养和市场开拓等方面。“未来要建立的两岸艺术节交流不是活动性的,而是希望上升到政策的高度,并且是常年稳定的机制。具体到交流的团队数目、演出场次等都可以固定下来。”刘维公说。

在目前已达成的协议中,沪港澳台艺术节今后计划每年联合委约一部作品,可同时在四地艺术节巡回演出。

艺术节之于城市的责任

曾经的台北艺术节同一些定位不明、一味追求名声、名目繁多的艺术节一样,以力邀国际名团为主打,而经历15年的发展,如今的台北艺术节找到了自身的明确定位,着力于表现本土青年艺术家的创新力量,并以自身力量为本土艺术家整合国际优质资源,打开后续发展的广阔平台,将“台北制造”输送到世界各地。

作为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的耿一伟认为:“艺术节不能只是‘买办’,我们可以邀请国外的名家名团,让市民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节目,但要控制比例,并逐步要建立起以本土艺术和艺术家为中心的结构,这是一个艺术节对这个城市的责任。”

在如今这个每个城市看起来越来越像,建筑、服饰、饮食、语言都渐趋统一的时代,只有艺术的舞台能够让人们鲜明地感受到不同精神文化的差异性。“因为艺术家是一群最为敏感的人,而艺术节需要成为一个平台,在固定时间里把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东西做集中展现。”耿一伟说。

不过耿一伟强调,真正的交流与合作不能只是“一次性的邀约”,“要创作艺术,尤其是带有城市精神的艺术,必须融入那个城市,在那里感受真实的生活,进入对方的生态。而每一个艺术家在自己的城市都有固定的生活节奏和圈子,要让他们完全放下自己已适应的一切,到另一个地方重新拥有一番生活并静心创作,意味着他们要放弃很多东西。而这就需要艺术节从机制上花心思,为他们安排好生活,解除艺术家的后顾之忧。”

而此次上海国际艺术节港澳台三地的行程中,多方达成的共识在于,各地艺术节的交流更应该是艺术和文化的交流,因为除了在节日举办期间互相输送节目之余,在其他的时间还可以通过互办工作坊等形式维持各方的合作。

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滕俊杰在台交流时表示,就目前达成的初步意向来看,各地艺术节会从彼此介绍对方的剧目开始,进而合作原创的节目,扶持双方艺术家,上海已经做了许久的准备和规划,接下来会和有关部门对各个细节作进一步接洽和细化。10月份上海市政府代表团将与台北签订相关协议,以双方艺术节为接触点,推动两地经济、文化、贸易多方面的共同建设。

形成华语文化互动交流圈

关注青年、联合委约是沪港澳台四地艺术节形成长效合作机制的实质性举措。随着内地观众有越来越多赴港澳台地区自由行的机会,在当地观看演出,也必然成为港澳台观光内容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地艺术节分别在3、5、8、10月举办,获取票务信息与购票的便利化,也将方便四地民众参与四地艺术节。接下来,沪港澳台四地艺术节将通过官方链接、统一演出信息发布等手段建立票务合作的新机制,“我个人的理想是,可以从台北飞到上海看个戏,然后再回台北夜市吃个宵夜。”刘维公说。

同时,促进文化贸易是四地艺术节长效合作机制形成的又一亮点。以建立亚太地区专业性最强的演出交易市场为目标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为四地艺术节的节目交流交易搭建宽阔平台。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我们在为沪港澳台艺术节期间剧目交流交易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希望形成合力,形成海内外华语文化互动交流圈,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继内地与香港澳门签署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与台湾签订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之后,内地与香港、澳门、台湾在经济、贸易、教育、旅游上的联系与交流也必然越来越紧密。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表示,“上海、香港、澳门、台湾的四大艺术节作为两岸与港澳最重要的文化平台和载体之一,应该从中华文化传播者的高度出发,联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传播和弘扬。希望艺术节能成为四地文化发展的先锋和推手。”

标签:文化 发展 先锋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