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敦煌50年 只为子孙仍可见
樊锦诗近照 本报记者 陈 曦 摄
本报记者 胡克非
每天不管多忙、多疲惫,75岁的樊锦诗总要从办公室出来去莫高窟转转。每当她看到游人如织心里都会很紧张,这么多年还是如此。她多次谈到子孙,怕保护不好,子孙后代见不到这个瑰宝,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莫高窟是不可再生的、脆弱的,应该首先予以很好的保护,只有保护好才能让莫高窟充分延续开放、发挥作用。
扎根敦煌五十年
25岁那年,樊锦诗从北大考古系毕业,头顶扣了个草帽,背着个双肩背包,和同学一起坐了两天三夜的火车来到敦煌。从小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樊锦诗吃惯了精致的小菜,来到西北这个偏僻的地方却只有馒头、咸菜。不仅吃不好,还没电缺水、房子漏风,就连上个厕所也要走很远。一天半夜,她准备去上厕所,刚一出门就看到黑乎乎的一只耳朵,她想一定是匹狼,赶紧回屋拴好门,一夜都睡不着。直到清晨起床,她才发现是门口拴了一头驴。
樊锦诗本没想留下,但很快她就改变了主意,用一个当下流行的词来说,她沉迷了,沉迷在莫高窟的492个洞窟。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自然地老化破损和被盗窃留下的残缺痕迹更使她心疼。每当天气好的时候,光线照在洞窟的壁画上,整个洞窟里金碧辉煌,这种场面让樊锦诗震撼。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乏味的日子几乎让她窒息,但她不走。虽然条件艰苦,虽然和家人分居的生活很难,她还是留了下来,一呆就是50年。说起这些,樊锦诗有点不好意思,感觉对不起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既要弘扬莫高窟的灿烂艺术,又要保护好这份世界遗产,不当历史的罪人,这是个两难!”樊锦诗说,她经常忐忑不安,睡不好觉。樊锦诗,说起曾经的事情只是轻描淡写,但当说起保护莫高窟,一下子就精神起来,目光很坚定。
保护与开放的矛盾
大部分景点的游人一多,管理者就喜上眉梢,而莫高窟游人一多,樊锦诗的眉头就很难舒展。“送钱来,我当然高兴,但是我们不能为了钱不顾敦煌的安全啊。”在樊锦诗看来,游客过量对敦煌壁画和洞窟的伤害虽不能马上显现出来,毕竟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一年两年也不容易发觉,但时间长了就显现出来了。比如拿出10年前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仔细比对一下,就会发现壁画在颜色等方面有变化。(下转第二版)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