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黑暗中的梦之光

2013年08月07日 03:11
来源:北京日报

▲舞台上,一束场灯把娴静的丽娜衬托在观众们面前,虽然她眼睛失去光明,而那一束心灵深处的光明足以让她看遍整个世界。

▲为了使自己塑造的角色感觉更加丰满,丽娜回到家还要抽出时间读书学习,丰富自己的内涵。

▲朗诵剧《塞纳河少女的面模》,对这些初登舞台的盲人演员是一部重头戏,具备播音特长的丽娜,经常在排练之余为其他演员开小灶,完善他们对角色的塑造。

盲人演员们亲如一家,每次上街他们都会相互挽着臂膀,偕同前行。

▲将近两个小时的演出,需要演员们靠动情朗读台词完成,排练结束后,丽娜经常会一个人安静地坐在空荡荡的排练厅里,反复揣摩熟悉剧本。

▲在北京,丽娜和同伴们租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半地下房子里,从驻地走到排练场,丽娜都要借助盲杖走过并不平坦的狭长通道。

演出结束后,盲人演员们在志愿者们的引导下退场。

漆黑寂静的舞台上,三位话剧演员在聚光灯的照射下,神情清晰可见。端坐在三台铺着深蓝色天鹅绒桌布的圆桌前,几位角色间的对话时而凝重深远、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惬意抒情——在中国大学生戏剧节的开幕式上,台上正上演一部特殊的话剧《塞纳河少女的面模》,这是中国首部盲人文学朗诵剧,台上的演员全部都是盲人。

舞台上,一个瘦弱小巧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一米六出头的个子,窄窄的肩膀,细胳膊细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瘦弱的盲人女孩一开腔,浑圆、饱满、铿锵有力的女声就让全场都震撼了。

她叫董丽娜,是这部戏的主角之一,也是副导演。

1984年,她出生在大连一个农民家庭。不甘于大多数盲人特教学院里只能从事按摩、钢琴调音等几样屈指可数的专业,7年前,她从大连的一家按摩院辞职只身赴京。

“我对一切与语言有关的艺术都感兴趣,我爱朗诵、爱话剧,想走上更大的表演舞台。”她说。

语言艺术,这个乍一听似乎并不受视力限制的领域,其实就像生活中的很多领域一样,在视障人士面前树起了一道道隐形围墙。

刚刚来到北京的董丽娜,声音虽然好听,但清浅柔弱、音量小小的,盲人公益组织红丹丹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给她起了个昵称——“小猫”。

“很多盲人朋友由于眼睛看不见,在公众场合都喜欢缩在角落里,更不习惯放开声说话。”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创始人、《塞纳河少女的面模》话剧制作人郑晓洁说。

在红丹丹为视障人士组织的短期播音主持培训班里,第一次现场听到播音艺术家珠圆玉润却又铿锵有力的声音后,董丽娜决心要从“小猫”的柔弱声音里解放出来。

数九寒冬,她每天6点半起床,找片空地开始练声,一练就是一个小时。

一边上课,她还一边开始准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可市场上找不到一本盲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教材。“没有教材,那就自己‘誊写’一本出来。”

自打下决心尽力走进语言艺术表演殿堂的她,心里那希望的火苗从点亮时的一刻起就再也没有熄灭过。志愿者帮董丽娜将文章一字一句念出来,董丽娜则拿着小小的盲文板和小锥子似的盲文笔,一笔一笔地将这60多篇文章刻了下来。

半年后,自制的盲文教材已经被董丽娜反复抚摸诵读,导致磨损得不成样子。可随后收到的那一纸证书让她笑开了花——她拿到了国内播音专业里最难拿到的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

2010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首届“夏青杯”朗诵大赛上,作为55名报名选手中唯一的视障人士,董丽娜过关斩将获得二等奖,并因此获得免费到中国传媒大学参加播音主持专业自考本科班学习的机会。她离播音艺术的专业殿堂又近了一步。

“丽娜,你来帮我听听,我这句台词怎么也念不出那个感觉。”在《塞纳河少女的面模》的排练现场,同样是第一次登上话剧舞台的董丽娜,却因为语言功底了得,成了导演之外,盲人演员们公认的老师。

“来,咱们一起念。”穿着一身女人味十足的荷花图案旗袍,踏着简约的黑色高跟鞋,高高扎起的发髻和舒展自信的体态,让她看上去像个舞蹈演员。董丽娜早已不是7年前来京火车上那个充满稚气的小姑娘,但有一点仍和7年前一样——在黑暗的世界里,有一道梦想之光在指引她前行。

文/本报记者 孙奇茹 摄/本报记者 方 非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