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文运昌盛的地标:湘潭高峰塔

2013年08月07日 01: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巍巍耸立的湘潭宝塔——高峰塔。

李建国(左一)与何歌劲(右一)。

李建国(左一)与何歌劲(右一)。

镇塔之宝“屹镇重离”石刻,可惜缺了一字。

镇塔之宝“屹镇重离”石刻,可惜缺了一字。

吴啸华

湖南湘潭市河东有个宝塔乡,缘于湘潭湘江东岸之南山上有座宝塔,名曰高峰塔。此塔建成已有近400年历史。

传说,宝塔建成后,湘潭地方逐渐形成了“八月十五游宝塔”的民俗,并演绎出中秋儿童放孔明灯、以瓦片垒塔而“烧宝塔”的异俗,“宝塔镇蜈蚣”的传说也不胫而走。在宝塔管理者李建国及原湘潭市文联副主席何歌劲看来,高峰塔与宗教和迷信无关,历史上应该是古代地方官员的政绩工程,相当于湘潭的“倡文”标志性建筑。

8月初的一个下午,我们一起登上宝塔岭,浏览了宝塔及其周围的文化景观。

地方标志性建筑

据何歌劲考证,湘潭宝塔于明朝万历年间始建于湘潭湘江东岸的南山上,此山在明代时为最高峰。

他说,明代是湘潭重要的发展时期,曾在明初、清初被两次屠城,可见湘潭历史命运的惨烈与曲折。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五年间,嘉兴秀水人、县令包鸿逵主政湘潭,轻徭减赋,地方经济才有所发展。湘潭籍进士、左谕德李腾芳,左迁太常博士,引疾家居,襄助县令包鸿逵先后建设万楼与宝塔。之后,李腾芳起任行人司正,历太常少卿,直至担任礼部尚书兼掌院学士,协理詹事府,晋太子少保,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

塔成之时,李腾芳出面恭请南京光禄寺少卿、嘉鱼李憭为宝塔作记,并代笔完成《高峰石塔记》。此文对宝塔建设始末以及宝塔的功用作了详细介绍:“湘潭于湖南最有名,地势自交广峤岭戟立斗折而来者,忽然释其岩嵁巇而放于夷悠,潇、蒸、湘诸流又有以宣其滞、出其恶而潴其美。故生于斯者,问学文秀之民多。然竞介距以斗科名则士犹欠然自少之也。商于乡先生克扬张公辈,告于邑令仪甫包公,为石浮屠尖于邑治之南山,占巽之隅,因崇为高,凡若干尺。始于去春甲寅之二月,考之以今秋乙卯九月。”

这就是说,宝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即1614年农历二月,竣工于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年九月。建塔的起因,是感慨于湘潭虽然“问学文秀之民多”,但以科举成名“则士犹欠然”,意思是说,湘潭中有文彩学识的状元、进士还是少了点。

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县治之东南方,高峰上耸立高塔,尖直拔起,形如立笔,寓意并预示着这里的文人将走向京城,到皇帝的宫城里去挥毫作赋。

记文中还提到宝塔建成后,“士既登而乐之”,故又发表感慨:“予闻士之衣冠而学者,学孔氏也。孔氏之学,将但为科名己耶?但为科名己也,抑岂无以自致而有致之者耶?为仁由己,由人乎哉?”

由上述文字的确凿记载可以看出,宝塔与宗教和迷信无涉。它虽然借助了佛塔的建筑形式,有如同时建成的万楼一样,宝塔完全是一种寓意文运昌盛的中国传统建筑。建筑它的用意在于鼓励学子努力学习上进,多出进士,多出人才,以振起地方之学风,推进地方之文明。

李建国情系宝塔

说起宝塔,不能不提李建国。

在湘潭,李建国是商界的传奇人物。生于1957年的他,看上去精干而略显苍老,头发花白,岁月的沧桑在他身上留下了厚重的痕迹。2006年,因为人为的因素,他苦心经营的汽贸城破产。接着就是父亲重病,那段日子里,他心灰意冷,一度欲遁入佛门。但是,他挺过来了。

李建国说,灾难有时候不见得是坏事。在陪伴父亲的时间里,他研究禅学,闭门思过,终有所悟。“你地位再高,钱再多,有什么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有时间陪伴家人,陪伴父母,享受天伦之乐,何尝不是人生一大美事!”

李建国是土生土长的宝塔乡人,宝塔下面一片山地,就是他姐姐的自留山,这儿也是他小时玩耍的地方。清闲的日子里,他经常来此走走,见到宝塔杂草丛生,荒凉无比,他心中有了想法。想法决定干法,他要把宝塔及其周围建成带有浓厚湘潭历史文化氛围的景观,再显宝塔作为湘潭倡文标志性建筑的辉煌。

从湘潭市文联副主席职位上退下来的何歌劲,自然成了李建国的文化顾问。据何歌劲介绍,宝塔为砖石砌筑,建筑质量较高,历代或有所修葺。最近,发现了清嘉庆年间担任湘潭县令的李华黼所亲题“屹镇重离”4字榜书石刻,就是曾经补嵌于宝塔大门之上的镇塔之宝。宝塔于1969年炸毁,有人说为避免倒塌伤人,显系受破“四旧”时局之影响。1993年3月,由湘潭高新区农工商开发总公司发起并成立重建宝塔筹委会,在市政府的支持之下,主要由当地集体与民间集资,于当年12月建成新的宝塔。新塔七层八角,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然而,由于疏于管理,热闹一阵后,复归寂寞。

何歌劲说,现在对宝塔进行修缮,并配套建设附设设施,就是希望完善其文化与休闲功能,让这颗湘潭的明珠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与生活中来。

利在当代,功在后世

想当年,与宝塔一同兴建的,还有万楼。县令包鸿逵的本意,尚有风水方面的寓意。

何歌劲说,万楼又名文昌阁,位于湘潭市雨湖区宋家桥的湘江岸边。万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时任京官李腾芳为其取名万楼,寓意“万,数之大者,邑由此而大”。古代湘潭文人墨客常聚于此,登楼观景吟诗作赋。300余年间,万楼屡废屡建,先后5次重修。2009年,湘潭市政府开始第6次重建,工程将于2013年竣工。万楼总高63.48米,其中主楼52.58米。民间曾一度流传“万楼兴,湘潭兴。”

据李腾芳作于1615年的《万楼记》,湘潭“邑之形如展幅绡,上下两出如左右手。上出者,巨石百余尺,潺潺江波间;下出者,颓然而已。颓然者,正水之所去也,邑人以为弗善也。或是之以告于令包侯,谋筑石为台,堑沙截波,覆之以楼。” 楼建后,时任湘潭县令包鸿逵登而叹曰:“兹真邑之捍闬乎?造物者之设是久矣,吾与子(指李腾芳)不谋而得之,岂人力也!”

何歌劲解释:窑湾石嘴垴位于湘潭城西边湘江上头,万楼建于湘潭城东头湘江下游,位于宋家桥一总附近(明、清时期此处相当繁华,离县治不远),并与河东的宝塔隔江相望。“又与最高峰塔乾巽二方互维,长亘于邑。”三者呈三足鼎立之势。据史料记载,万楼当初兴建时,主要是弥补地势之颓势,以阻湘江之水快速下泄及地势之低洼。后来,假以时日,万楼逐渐成为市民出游嬉戏之所,人气一旺,杰灵台文人骚客接踵而来,文化气息也逐渐浓厚。

万楼是政府项目,已经竣工,宝塔是民间资本运作,尚待完善。从这个意义上看,李建国做的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后世的大事。

而李建国的宝塔文化梦想,比常人想得更远。走在塔下,到处是麻石路,古色古香,并很有规则地铺排着1300余幅石磨。问其缘由,李建国笑而答道,在宝塔的附属设施中,除石磨外,他还使用了800余个石柱础,600余个石碓窝子,若干个石槽,这些东西都是从民间搜寻而来。他的用意很明白:石磨寓意着磨难,也意味着磨练,乡下有谚“麻石也有翻身日”,即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沉得住气,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看到彩虹。

湘潭搞旧城改造,李建国出重金,把那些旧砖旧瓦悉数收购而回,全部用在附属建筑上;现代农业已经搁置了的风车乃至犁、耙,他都用心去收集……他说:“我虽不是文化人,但一定要做文化传承的事,这才对得起祖宗。”

清人周兆鹏《登宝塔岭》诗句:“塔势崔巍暮入秋,诸天斗宿豁双眸。百年文物荒丘冷,千里征帆故国愁。石嘴似人横浦口,昭山如舫劈江流。开轩试看凌霄鸟,只恐狂风卷不休。”虽是高昂,但悲凉之气浓郁。

数月之后,待到宝塔修缮完毕,站在塔顶,碧空如洗,看湘江北去,高铁呼啸,对岸万楼宏伟,东岸新城巍峨。远眺窑湾横卧,昭山苍翠……面对如此胜景,人生岂不快哉!

标签:文运 湘潭 高峰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