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85岁林兆明重返讲古坛

2013年08月04日 14:08
来源:羊城晚报

林兆明

羊城晚报记者 谷体伟 摄影/雍舜

“北有评书,南有讲古”,但随着张悦楷的离去、林兆明的退休,一众“讲古佬”渐渐老去,“担凳仔,听古仔”几乎只存在于广东人的回忆里。如今电台里播放的依旧还是多年前的《明朝那些事儿》,有意思的“新古”买少见少,难道讲古真的要成为历史了?

前天,见证了粤语讲古最辉煌时期的林兆明迎来了85岁大寿,就在这一天,他向外宣布要重返广东电台音乐之声录制新古《赵匡胤》,为粤语讲古注入一针强心剂。同时,他也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只要粤语在,讲古就不会消失。

讲古方法独树一帜

上世纪80年代,广东讲古坛迎来了黄金时代。张悦楷、林兆明、霍沛流、吴克、缪燕飞、冼碧莹等用粤语播讲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西游记》等小说联播,成为广东人每日必听的节目,电台评选“广东十大讲古明星”,入围者个个都作品等身,被誉为“羊城笑星”。

林兆明播讲的代表作《西游记》,是目前为止被各地电台重播次数最多的一部佳作,因为珠玉在前,后来者再没人敢讲这本书。当年,每到中午12时和傍晚6时,一个声音就通过电波在南粤大地的上空传播:“喂,哥、哥呀……”“我老孙……”声声入耳。那个时刻,几乎整个广州城都在传播同一个声音,人人聆听,万人空巷。

林兆明表示,粤语讲古不同于北方说书,没有历史继承,讲古先生大多自学成才,大家的讲古方法也不尽相同,而他就一直主张在讲古中“创造人物”,用还原人物性格的口吻去衬托故事情节。所以,在林兆明讲的“古仔”里,他往往可以用三言两语就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听到“哎哟,唧唧唧”、“嗟嗟嗟”、“我呸”,就知道这是孙猴子,而听到带点口吃的“喂,哥、哥呀……”,大家就知道猪八戒登场了。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源于林兆明的反复琢磨与观察。其中很多俏皮话,他是借鉴帮他修单车的伙计,甚至他几岁大的小孙子。

心痛讲古后继无人

近些年讲古艺术式微,电台播放的“古仔”越来越少。林兆明不愿听到收音机里还播着十几二十年前的“旧古仔”,思量再三,他接受广东电台的邀请,决定重新出山,开录《赵匡胤》。他说这本小说人物集中,情节复杂,对观众应该很有吸引力。为何要在本应享受儿女之福的年纪,如此执着地重返讲坛?林兆明笑道:“无他,只是怎一个‘痴’字了得!”

林兆明告诉记者,其实讲古不难,难的是开讲之前的案头准备工作,他所讲过的每一本小说,都要自己重新组织语言,将故事重新手写。这些年来,他讲过的800多万字的小说,单是手稿就是厚厚的几尺高。尽管近几年饱受疾病困扰,视力又变差,但林兆明此次再次讲古依然乐在其中,而且铆足了劲:“录完这一本就到900万字了!”

对于如今粤语讲古后继无人的现状,林兆明颇为无奈:“现在讲古没多少钱,年轻人反而宁愿用普通话跑龙套……”他一直希望广州能开设讲古训练班,但苦于缺乏支持,缺乏生源,反而是澳门的很多大学经常邀请他去开讲座,澳门的养老院、儿童抚养院等组织也经常邀他去讲古。林兆明因此对讲古在本地遭受的冷落相当失望:“究竟是没人听啊?还是没有人去组织?不花心思去培养观众,难道要讲古自生自灭?我真的好心痛!”林兆明还向记者透露,他目前在写一本自传,已经完成了一半,除了讲述自己的生平,也会跟大家分享多年来的讲古心得,希望能对有志学习讲古的年轻人有所帮助。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