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逝者】竹内实

2013年08月02日 17:40
来源:东方早报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现代中国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竹内实于7月30日在京都市的医院内逝世,享年90岁。据透露,竹内实是在家中就餐时倒下,送医不治去世,葬礼将由其亲属操办。

1923年6月12日竹内实出生于中国山东省张店,1934年,随母亲移居到中国东北的长春,在那里读完小学和相当于初、高中的商业学校。竹内实在中国一直生活了19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直至1942年才回日本。

“小学的时候虽然上的是专为日本人办的小学,但妈妈给我找了一位汉语教师。那位中国老师教得特别认真,小学时学习汉语一直没间断过,所以汉语学得很好,到现在我还由衷地感谢那位老师。”竹内实回忆说。

1946年,竹内实考入京都大学文学系中国文学专业,毕业后转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中国文学。历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与所长、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以及松阪大学、关西大学、中国西北大学、杭州大学、厦门大学等客座教授。

竹内实被认为1960年代日本中国研究第一人,是日本战后中国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竹内实文集》中文10卷本也已经出版。

和不少西方中国研究的学者不同,竹内实是一名日本左派,尤其是他三度访问中国并与毛泽东见面,在日本引起一定的争议。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左翼立场鲜明,多次奔波在中日之间,参与两国友好运动。竹内实在毛泽东研究方面颇为令人瞩目,一生致力于向世界译介毛泽东的文章。由竹内实主编的《毛泽东集》10卷和《毛泽东集补卷》9卷及别卷,共20卷本,已成为国外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必读资料。

竹内实曾回忆1960年见毛泽东时的情形,“那是1960年6月的事情,当时我参加了日本文学代表团到北京访问,我们的团长是野间宏,现在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也是代表团成员。那次主要是为了文化交流,事先并没有毛泽东会见我们的日程安排。突然有一天,我们被通知去上海,事先也没有说明去干什么。到上海后的一天晚上,我们有幸见到了毛泽东,参加会见的还有周恩来、赵安博等人,我当时心情非常激动。先是和毛泽东一起拍照留念,而后在一个房间里,毛泽东和我们会谈,回答问题由团长野间宏负责。当时,日本人民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的斗争如火如荼,毛泽东却赞扬说:‘日本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毛泽东还向我们讲述了他半生的经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毛泽东原来的理想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因为他年轻的时候上过师范学校,但后来却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竹内实眼里,毛泽东不仅是个成功的革命家,还是位伟大的诗人,“我研究过许多中国古典诗词,我认为,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千古绝唱相比,毛泽东的诗词毫不逊色。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竹内实也是名中国文学研究者,尤其是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研究,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他非常强调与突出恢复鲁迅的平民本色,如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他生活的周围条件、他担任的职务与世俗身份等,反对神化鲁迅。

竹内实对于中国“文革”的批判性研究论文也一度引发热议。事实上,当时的竹内实对处于“文革”时期的中国有自己的判断,当日本左派在盛赞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反而发出刺耳的反对声音,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一度被孤立。

“友好容易理解难”是竹内实的一句名言。1975年竹内实在《日本和中国的接触与交流——以历史为鉴》一文中指出:“友好这个词,说起来确实是并不怎么费力气的”,“如互相派遣代表团,举行宴会、握手、表达亲切之情等等,在那种种热烈的气氛中,其中难免虚假的应酬”。因此“理解总比友好更困难一些”。

在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之前,竹内实先生已经致力于日中友好运动,但同时他又清醒地看到日中友好的基础尚未建立。他认为,中日友好的基础应该首先建立在对日本侵华战争历史的认识上。因此竹内实先生批评日本有些人只把友好挂在嘴上,仿佛只需要向中国呼喊,却不去改变日本的现实,没有深刻反省。在《虚构的日中和平》中,他更希望将来有一天,“日本政府能够承担起责任”,但他又预言,“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经过艰苦的历程”。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竹内实却不合时宜地浇了冷水,他冷静地提出告诫:“对今后的日中关系,不应该将其描绘成玫瑰色的梦”,“应该慎用‘友好’二字”。他依然坚定地认为,日中关系取决于日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1978年,中日两国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竹内实先生又提出警告,他指出,1871年日中两国缔结了第一个建交条约《日中修好条规》,可是过了两年日本就侵略台湾。他提醒中日双方,友好不能挂嘴边,友好一词更不能被滥用。竹内实先生的警告和预言,在过去的几十年都一一印证。

竹内实不只是批评本国人民和政府,他也曾非常直率地提醒中国人,中国对日本的关注还不够,不能仅以中国政治舞台上的眼光来看待日本。“今后应该是日本与中国互相理解的时代,那么中国方面应该怎样理解日本人对自身的认识呢?”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