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远:见证刘氏庄园的变迁
吴志维
很多人知道大邑县的安仁镇,是因为这里是“大地主刘文彩”的家乡,这里有座曾经家喻户晓的“地主庄园”。老人们对“收租院”“水牢”这些专有名词还记忆深刻。
如今的刘氏庄园博物馆,在30多年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名叫“地主庄园陈列馆”。从当年全国闻名的地主庄园陈列馆,到如今的刘氏庄园博物馆,这座历经风霜、起伏跌宕的宅院,写满故事。吴宏远曾在这里工作25年,当了11年馆长,他的青春岁月,也融入了这组曲折、幽深的民国建筑。
打起探照灯 参观到凌晨
1976初,20岁的吴宏远告别知青生涯,考入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当起了一名讲解员。此时正值地主庄园红得发紫的年代,要到那里做一名讲解员,需要通过严格的政审,家庭出身、个人表现都需符合要求才有资格参加选拔。具体的考试是唱首歌、读段报。最终,吴宏远顺利通过。
吴宏远清楚记得,当年和他一起在岗的讲解员有18名。当时的讲解员,不是像现在这样专门为某队游客提供全程讲解服务,而是站在固定的位置,循环讲解固定的内容。对于讲解员而言,讲解词不允许有一字一句的改动和发挥,连什么时候拿手里的讲解棒指哪件展品,都有严格的规定。
为了提高讲解员的普通话水平,陈列馆请来了四川大学的老师授课,还配备了当时稀罕的录音机。每位受训的讲解员都要将自己的讲解录到大盘的磁带里面,然后播放,找出不足,逐步提高。
当年,地主庄园陈列馆火爆异常。讲解员人手不够,于是工作人员就在一些展厅架起喇叭,用录音机播放讲解词。参观泥塑《收租院》时,必须事先在休息室整队,才能有序地进入展厅参观。那时候,成都到安仁的交通不便,参观者需要近半天的时间才能赶到大邑县安仁镇的陈列馆。因此,经常是黄昏时分还有大量“革命群众”排着队等待参观。陈列馆一度在馆外架起探照灯,馆内的展室安上电灯,延迟闭馆时间。这一延,有时候是通宵达旦。
吴宏远回忆,当时陈列馆为了发行泥塑《收租院》图片,满足全国各地人民群众接受阶级教育的需要,专门成立了40人左右的“照相组”。每天寄往全国各地的冲洗好的照片,都是用平板车拉到邮局。
当时的同事们告诉吴宏远,真正压力大的不是人山人海的参观群众,而是重要的外事接待。1975年,莫桑比克解放阵线主席萨莫拉参观地主庄园陈列馆,为了安全需要,整个陈列馆半径500米内,只有工作人员和安保人员。吴宏远还记得,红极一时的“宜宾白毛女”罗昌秀、当年的“姚明”穆铁柱来馆的盛况。时隔多年,说起陈列馆当年的“辉煌”,吴宏远依然激情澎湃。
临危受命 搞活陈列馆
1984年,地主庄园陈列馆由成都市下放给大邑县。
1982年,陈列馆就开始收集整理馆内的文献资料,编写《馆志》。吴宏远参加了对史料的调查和对档案资料、文物展品的详细清理登记。1990年初,吴宏远受命于危难,当起了地主庄园陈列馆馆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踌躇满志的吴宏远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缺钱。
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拨款保护、做好媒体宣传、增加游客数量和发展多种经营,成了陈列馆的求生之道,也成了吴宏远的中心任务。于是,吴宏远开始一趟趟往返北京、成都。当时安仁到成都的交通不便,为了一大早赶到相关负责人的办公室,吴宏远常常要凌晨5点多钟起床,乘坐6点的班车,8点钟抵达青羊宫的车站,赶到成都后,在街边买两个馒头当早餐。就这样,他基本上保证每个星期到一次成都。
由于陈列馆拥有川西保存最为完好的民国时期的公馆群落,逐渐吸引了大批影视剧组来此拍摄外景,这笔收入,为陈列馆从艰难走向良性循环贡献不小。更可喜的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陈列馆的经济状况也开始升温。从吴宏远当馆长算起,第一年门票收入14万,第二年20多万,第三年近50多万,逐年增加。
摘水牢牌子 还历史真实
随着“文革”逝去,真实的历史逐渐浮现。
最早移除的是《收租院》泥塑中后来增加的“军民团结”“活捉刘文彩”“建立红色政权”等《收租院·增塑》内容。
在编纂《馆志》的过程中,吴宏远逐渐发现,无论地主庄园曾经的佃农、长工、短工,还是刘文彩的五姨太王玉清,他们的回忆中都没有“水牢”。被问及“水牢”的时候,都说那是一处储藏室,有的见过放枪支,有的见过放鸦片,王玉清记得放过柚子等水果。而那时候的冷月英,已对这段历史缄口不言。1988年3月,四川省文化厅批文,摘掉“水牢”的牌子,还历史以真实。
这年的4月5日,时任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副馆长的吴宏远,摘下了“水牢”的牌子。吴宏远回忆,“水牢”二字,当初还专门绘成了面目狰狞的骷髅头样子。摘下牌子后,他特别叮嘱工作人员把这个牌子收藏好。进到“水牢”里面,他安排工作人员将墙上的“血手印”粉刷覆盖,将木质的、带有铁钉的囚笼拆除。吴宏远说,现在想来,这囚笼都应该保留下来,这也是历史的见证。
按照省文化厅的批文,一同恢复旧貌的还有“行刑室”等处。如今,“水牢”的牌子被换成了“鸦片烟库”,“行刑室”换成了“年货室”“瓷器室”。
展川西民俗,秀公馆珍品
当地主庄园从热闹走入冷清时,它的发展方向摆在大家面前。
1987年和1988年,吴宏远参与和组织了将刘文辉公馆辟为“川西民俗博物馆”。当时,“民俗馆”还是一个热门、新颖的事物,宜宾江安的“夕佳山民俗博物馆”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省文化厅对于建民俗馆明确支持,地主庄园陈列馆成立了工作小组,四川大学历史系师生协助收集文史资料。馆藏的一架精美的清末雕花木床,就是吴宏远在大邑县王泗镇征集的。1988年12月,一座反映川西婚俗、生产生活、民间工艺的民俗馆正式和游人见面。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吴宏远再次提出精选一批馆藏珍品,专门开辟“珍品馆”,增强地主庄园陈列馆的展览观赏性。大邑县委书记亲自向银行“化缘”,珍品馆的构想最终得以实现。为了提高展陈和安保水平,陈列馆派人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察。吴宏远回忆:“当时珍品馆用的铝合金大通柜展陈,就是从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来的。”一时间,十三层象牙塔、九层透雕云龙纹象牙球、冠形花鸟银佩、天王府紫檀椅等,引来无数猎奇的媒体和游客。
川西民俗馆和珍品馆的相继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包括一些曾经到过地主庄园的游客。
1997年初,“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正式更名为“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吴宏远专门赴北京请书法大师启功题写馆名。
之前,启功已为“川西民俗博物馆”题写了馆名。吴宏远到启功家,也不下十次,成了启功家的常客。适逢过年,吴宏远总会带去大邑风格的自家腌肉,深受启功一家喜爱。一次,启功主动提出要赠一幅字给吴宏远,吴大喜过望。启功提笔写了一幅苏轼的“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至今,这幅字还挂在吴宏远的书房。
1996年11月,刘氏庄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5月,被团中央列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2001年,吴宏远离开馆长岗位。至此,他在这里工作了25年,当了11年馆长,他用青春,见证了刘文彩公馆从地主庄园陈列馆到刘氏庄园博物馆的沧桑变迁。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