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眸一笑》成绝响

2013年07月22日 07:56
来源:湖南日报

陈扬龙作品《国色天香》瓶。

陈扬龙大师在创作中。

□杨丹

斯人已去,绝响谁续?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扬龙的家中,那件未完工的牡丹大挂盘还摆放在书房一隅,似乎仍在静待它的主人。这是大师最后一件作品,取名为《回眸一笑》。一生擅画牡丹的他,这次把花想象成一位妙龄少女,试图在这件作品中展现出牡丹仪态万方、欲说还羞的娇俏之美,以及“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王者之气。可是无论怎么画,他总是不满意,直至入院还在念叨:“它为什么老是不笑呢?”

晚年一直陪伴在父亲身侧的大女儿陈利安慰他:“那是因为您生病了。等您老的病好了,花儿就会笑了。”

孰料,自2013年3月27日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后,才短短3个月,6月22日陈老就永远地离开了他挚爱一生的釉下五彩。

牡丹最终没有回眸一笑。花儿有灵,也当涕下……

爱画画的小“窑工”

1941年,陈扬龙出生在醴陵老县城渌水北岸的姜湾。

姜湾是当时醴陵瓷器出口的最大集散码头。与姜湾临近的姜岭及凤凰山一带,便是醴陵瓷业的主要产区。清末至民国初由熊希龄(曾任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开办的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就设在姜湾,并在那里创制出了名扬天下的釉下五彩瓷。

他从小爱画画,小时候生活在乡下外婆家,乡间的山花野草、鸡鸣落日,都会让他产生一种美术冲动,外婆家的堂屋里贴满了他的涂鸦之作。7岁时回城里上小学,他最爱上的课是美术和地理。老师教画地图,全班数他画得最好。

当时,家里有一个小作坊叫“陈记华盛瓷厂”,父亲一边务农,一边做点日用瓷。父亲兄弟6人先后跟着堂叔公学习烧窑,属父亲技术最好。父亲勤奋多思,多才多艺,不仅能烧一手好窑,还会建窑、唱戏,有一身好功夫。出窑后瓷器若有问题,父亲还能很准确地找到原因和解决办法,在县里挺有名气,被称为“窑郎中”。上世纪50年代后期,轻工部在醴陵开展改窑试点工作,父亲尝试着由柴窑改煤窑的大胆创新,在全国影响很大,这个项目当时获得了国家劳动奖章。

父亲希望陈扬龙能够接他的班,在陈扬龙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带着他一起烧窑。13岁小学毕业后,陈扬龙就跟着父亲烧了一年窑。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陈扬龙不仅自小就结识了陶瓷,还初步掌握了装窑、烧窑等陶瓷制作的技术。

父亲是陈扬龙很敬重的一个榜样,尤其是他那种肯钻研、善动脑的创新精神,“生于斯,奉献于斯,死于斯”的敬业精神,对陈扬龙影响很大。

吴寿祺嫡传弟子

解放前夕,醴陵釉下彩瓷工艺濒临灭绝,瓷业艺人散落各方。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政府决心重振醴陵瓷业。

1956年,组建不久的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经过多方寻求,终于在醴陵乡下找到唯一健在的釉下五彩瓷老艺人吴寿祺。吴老先生是民初湖南瓷业学堂的艺徒,也就是在他们的手中,创制了名扬天下的釉下五彩瓷。不久,省陶研所在醴陵瓷业界招收学员,让吴寿祺传授濒临失传的釉下五彩瓷技艺。15岁的陈扬龙有幸被录取,成为吴寿祺的嫡传弟子。

已近古稀之年的吴寿祺再度出山,是醴陵瓷业一大幸事。他铁线描风格独特,当年就凭一张铁线描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教学中,他亲切、耐心,传授技艺更是毫无保留。

陈扬龙是艺徒们中学习最勤奋的一个。花卉是釉下彩技艺表现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技艺,了解花卉的结构姿态和在各个生长时期的形态特点,以及自然环境中的光影效果,每天天蒙蒙亮,他就一个人出去写生,画一张写生稿再去上班,晚上下了班又整理画稿,反复揣摩到深夜,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少年时养成的这个写生习惯,陈老后来坚持了一辈子,并受益终身。

他的身上时常备有纸笔,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写生的机会。有花的时节画花,没有花的时候,就画农作物、野草,天气不好时就采摘到家中来画,经常沉醉在花草之中。

不少人对陈扬龙的牡丹花赞美有加,觉得生动、大气,这就是他数十年坚持不懈进行牡丹写生的结果。他曾“三上菏泽”画牡丹,留下百余张的写生稿。

其实不仅是牡丹,其他各种花草,荷、菊、兰,甚至牵牛花、栀子花、松针、藤萝,他都能信手拈来,画得神形兼备。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从大自然中感悟了艺术真谛。

“薄施淡染”领路人

古有长沙窑,今有醴陵瓷。醴陵釉下五彩的辉煌,是几代醴陵陶瓷艺术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无可否认的是,陈扬龙为其涂上了极其浓重的一笔。

陶瓷是一门工艺美术,因此研究工艺是陶瓷的一个重大课题。

从1956年到1999年的43年间,陈扬龙都是在省陶研所里专门研究工艺,包括成型中泥釉、色料、烧成等方面,他觉得只有研究工艺、掌握工艺才能改进工艺,使作品不断完善。

他把陶研所比作是自己的艺术摇篮,正是在这里,成就了他的陶瓷艺术人生。

1957年,他研发了“以印代画”和“以喷代画”的技术革命,生产效率提高百倍,被授予“革命能手”称号。

1973年,他承担了轻工部下达的“釉下色标”的课题研究。历经5年,分析出了釉下显色的多变性,为釉下五彩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制作国家三馆用瓷和毛主席生活用瓷工作,承担了人民大会堂《荷纹餐具》、国务院《牡丹文具》的设计。

但他最大的贡献还是独创了“薄施淡染”技法。国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田申评价:“醴陵釉下五彩工艺将陶瓷釉下装饰工艺发展到最高阶段。”这其中,“薄施淡染”居功至伟。

醴陵釉下五彩瓷有种独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叫做“沟线分水”。传统的“分水”技法是“单线平填”,在表现花卉的自然生态时不够生动细腻。于是,他大胆地借鉴国画中“三矾九染”的绘画技法,以很淡的色彩层层分染,大大丰富了瓷坯上画面的层次感,结果烧制出来的瓷器,画面自然生动,艳而不俗,清新雅致,有着诗意般的意境效果。这种技法就是“薄施淡染”。

这是釉下五彩瓷在装饰技法上的巨大突破与创新,将釉下五彩瓷的彩绘工艺推上了一个高峰。之后,各个厂家都争相模仿,而陈扬龙则有求必教,毫无保留,使“薄施淡染”在醴陵得到广泛的推广,成为当前釉下彩绘的主流表现方式,让醴陵釉下五彩的整体彩绘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著名陶瓷专家张守智这样评价:“‘薄施淡染’新技法,将釉下五彩的艺术美发挥到极致,在中国陶瓷史上建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陈扬龙的重大贡献,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2006年,他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传承人,2012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文化人物。

“传承薪火”先行者

大师在世时,曾多次这样讲:“醴陵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目前不多,而且都年事已高。我们不能只为了自己的成名成家来提升自己的技艺,应该像吴寿祺前辈那样,把技艺传给更多的瓷艺人,让醴陵陶瓷产业后继有人。这也是我们作为釉下五彩瓷传承人的义务与责任。”

2008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他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创建了“陈扬龙陶瓷艺术工作室”。终于有了一个个人的陶瓷科研机构,陈老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个工作室恰好能满足他尽心尽力创作一些更好的作品、培养出一批瓷业骨干人才的两大夙愿。这里既开发产品,更培养人才。

陈老的女婿——醴陵金煌瓷艺公司总经理陈志强说:“岳父的工作室不设门槛,只要热爱瓷艺创作即可。他带徒弟也从不收钱,有时碰到资质好的,还会去劝别人来学。他从不吝惜技艺,指导更是不厌其烦,这一切都是为了艺术的传承。”

他性情温和,但对徒弟要求极严。关门弟子邓鸿昌忆及恩师,几度哽咽:“师傅要求学生要能沉得下去,尤重白描与造型能力。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收获巨大,受用一生。”

早在23岁时,陈老就开始带徒弟,几十年来先后有6批学徒共数百人,如今不少徒弟已成为国家级大师和省级大师。加上虽没正式拜师,但受到指点的,“弟子”可谓不计其数。他一生培养了大批的釉下五彩传承人,为醴陵釉下五彩艺术瓷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2年,他荣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这是醴陵唯一一位获奖传承人。这次获奖,不只是对陈扬龙多年来对釉下五彩瓷贡献的认可与肯定,更是对他执著于“传承薪火”的鼓励与鞭策。

“为人非常低调,一生不计较名利,不在乎赚多少钱。以培养人才,为釉下五彩‘发枝’作己任。”这是油画家吴洪生眼中的大师。

“不光成就自己,而是成就一个产业。这个境界非常高,这等胸襟气度,非一般艺术家所能及。”醴陵市原文联主席刘放年如是说。

陈老的突然离世,对釉下五彩的技艺传承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如何继续做好传承?据陈志强介绍,醴陵金煌瓷艺公司正准备成立一个陈扬龙艺术研究会,将陈老生前的研究成果、设计稿,艺术心得等进行系统地逐一总结,用于指导后来者。他说:“岳父虽然不在了,但他对釉下五彩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做事精益求精、执著投入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一定会很好地传承下去。”

追求完美写禅意

陈扬龙的作品清雅淡逸,空灵隽永,意态高洁,晶莹润泽,给人以玉的感觉,雅的感受,被喻为“禅在花丛中”。

陈老认为:“一件好的陶瓷艺术作品,应该要达到材质美、器形美、制作美、装饰美才能算完美,不是片面地只追求绘画技法与效果。陶瓷艺术品是一个整体,它是由很多技术和艺术元素组成的,离开了任何一个元素它都不能算是完美的。”可以说,对陶瓷艺术的各环节的完美追求执著地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重写生,他说写生本身也是门学问,需要细心的观察,精心的揣摩,凝练的取舍。但他又绝不会将自己当成照相机,追求纤毫毕现。他明白意尽则神枯。所以,他的作品总是虚实结合,有似有似无之妙,余韵悠长,动人心弦。

他更重釉下五彩装饰与器形的完美结合,注重立体造型效果。他用“装饰性构图,写实性表现”的手法,以陶瓷语言来表达陶瓷文化。他设计制作的花瓶胎薄、色白,彰显了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特质。

他继承传统而超越传统。他向老师学,向自然学,向能者学,边学边悟边创新,在继承中不断超越,真正做到了“在传统中学,从工艺中练——沉下去;在自然中悟,从时代中立——走出来。”

他孜孜以求,勤奋踏实。他说:“艺术工作者一生能有多少满意的作品,我自知几乎一件都没有,但岁月却记录了我的成长历程。我生活的每一天,几乎天天都在创作,从来没有厌倦。我很喜欢‘造物忌巧,待人以诚’这句话,它深刻影响我的生活与创作,不模仿抄袭,也不追求时髦,始终老老实实做人,诚诚恳恳画画。”

他是如此地热爱陶瓷艺术,“我很庆幸自己能作为一个瓷艺人,让我毕其一生从事这个美好的行业。”

正是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爱,使他在住院期间还念念不忘他的陶瓷。他积极配合治疗,在病中还写日记,说“想多活几年,将‘薄施淡染’的分水工艺再上一个高度。分水其实是一种再创造,学容易,做好难。”后来病重昏迷时,他的双手还时常在胸前挥舞,做出画画的姿势,梦中呓语更是无一不与创作有关:“拿瓶来……大板小板……把层次深下去……”

国画大师李苦禅曾说:“你的修养有多深,你的画就有多厚。”诚然,其功夫不仅在画内,也在画外。

艺术的最高境界当是人品与画品的完美融合。陈扬龙做到了。一代大师虽然骤然而逝,但却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相关链接

陈扬龙重要作品一览

1979年,《秋艳》挂盘入选人民大会堂湖南厅,陈列至今;

1998年,《槐花》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并刊登《陶瓷艺术珍品集》;

1998年,《牡丹》、《芙蓉》、《凉瓜》、《茶花》四瓶被选入中南海紫光阁陈列并收藏;

2004年,《国色天香》瓶,《春色满园》瓶被山东中国陶瓷馆收藏;

2005年,《圆肩牡丹》瓶被湖南省政府作为礼品送给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2006年,《牡丹》杯、《牡丹》笔筒、《牡丹》花插,《国色天香》瓶,《春色满园》瓶被国务院收藏且陈列;

2006年,《春色满园》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8年,《国色天香》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8年,《菖兰》瓶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上获得金奖;

2009年,《清风曲》瓶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标签:绝响 回眸 老生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