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赏驼城千年牡丹 品长城营堡文化

2013年06月25日 01: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文化旅游蓄势待发

中共榆林县一大旧址院落,有申氏后人在此居住。

中共榆林县一大旧址院落,有申氏后人在此居住。

青云山上的青云寺布局紧凑。

青云山上的青云寺布局紧凑。

金克山敖包

金克山敖包

金克山十三敖包,远处最高的象征着木华黎。

金克山十三敖包,远处最高的象征着木华黎。

本报驻陕西记者 孟子发 实习生 雷 洁 杨 扬

在陕西榆阳,您可以赏千年牡丹,拜百年古寺,游长城营堡,品汉蒙文化,受红色革命熏陶,观大漠边塞风光……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正在着力打造的旅游产业囊括了“五湖四海”的景点。自“十一五”以来,榆阳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期。在“十二五”规划中,发展文化旅游成为榆阳区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充分挖掘当地特色饮食、民居、曲艺、民俗等多重文化内涵,整合不同文化要素,开辟生态观光、边塞古堡、红色历史、现代工业等多种旅游项目。近日,本报记者踏上榆阳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受其丰厚的旅游文化。

黄土高原上的百年古寺——青云寺

青云寺,位于榆林城东南6公里的青云山巅,2008年报批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榆阳区委、区政府以宗教文化旅游为龙头开发的重点项目。记者感知榆阳的第一站也由此开始。

从“驼城”榆阳乘车出发,大约15分钟便来到青云寺。踏入青云寺的一瞬间,仿佛置身于喧嚣的世外,古寺屋檐上的风铃随风响起,深沉而悠远。经历了近400年岁月的激荡,尽显沧桑的古寺,在岁月的长河中无声地记录着世事变迁。走在古老的石阶上,穿行于神秘的庙宇间:青砖、古庙,古佛、油灯,庭院、青松……使青云古刹具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青云寺始建于明代,三迁而至今址。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重修扩建,总占地面积40余亩,是陕北最大的仿古建筑群,集道教、儒教、佛教于一体的大型寺观,被称为“全神庙”。寺观建筑布局精巧、独特,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对称,东为道教建筑,西为佛教建筑。整个寺院建筑呈“東”字形,由南向北,渐次升高,殿宇参差,错落有致。东边(道教、儒教)以祖师殿为轴心,前后殿宇共分三进,每进又分三院,三排并列,九院相通,寓意“九九归真”。

近年来,榆阳区委、区政府已将青云山旅游景区开发工作列为全区旅游开发重点项目,目前,青云寺已完成一期修复工作,主要进行了各个殿宇的顶部维护、残破墙砖的掏补做旧,恢复损毁建筑的原貌以及破损砖雕、楹联的全面修复等。

揭开榆阳“千年牡丹园”的神秘面纱

随后,记者来到“千年牡丹园”。牡丹园隐藏在榆林城南14公里的榆阳镇花园沟村,“养在深闺人未识”,外界的人知道的不多,时下正是牡丹花开的季节。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提起牡丹多数人会想到洛阳,黄土高原上竟然也有牡丹园?从榆林城出发,经过崎岖的乡间小道,行程约半小时,一条山清水秀的山沟便出现在记者眼前。进入牡丹园内花开正旺,品种繁多,花色奇绝的牡丹花正是在这里展示着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特有气质。

当地的一位老者说,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有一游僧徒步到花园沟,见此处青山绿水,香雾妖娆,颇有灵气,当下停止前进的脚步,四处缘募、凿窟刻像,建起了石泉寺弘扬佛法。又从河南洛阳将花王牡丹引入此地精心培育,花竟开,香气袭人。后发现从洛阳引入的牡丹只可在园内种植,移植别处很难存活。僧人顿悟,更是痴心向佛,广结善缘,从此,这里便成为了牡丹园,该村也因此取名为“花园沟”。每年借牡丹盛开之际,村里都要举行石泉寺庙会,从周边地区前来赏花、拜佛的人很多,整个牡丹园热闹非凡。

据悉,榆阳区委、区政府将依托“千年牡丹园”打造成“千亩牡丹园”,建成以观光旅游度假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并根据史料记载重建石泉寺,采用唐代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规划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

万里长城36堡在榆林7堡在榆阳

陕西榆林自古就是边关要地,所以在我国历史上是修筑长城最多的地区之一。榆林境内长城遗址有战国、秦、隋和明长城,其中保留下来的明长城遗址最长,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36座长城营堡。

在榆林境内明长城沿线有36座营堡,榆阳区就有7座,其中以保宁堡最为著名。保宁堡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左翼的一只触角和重要屏障。现最能体现保宁堡文化的就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宁堡老秧歌”,是受河套文化和陕北民俗文化长期影响形成的一种具有祭祀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

明朝时期,为防御河套地区的蒙古骑兵入关侵袭,延绥镇防区大力兴建长城营堡驻军。这些营堡作为军事性建筑,依据难攻易守的自然地理环境,每座营堡负责一段长城和相关墩台的瞭望攻守任务。建安堡、常乐堡、归德堡等与长城墩台,构成了一道营堡相连、墩台相望的千里防线。

随着战事的平息,长城沿线相继开关,与蒙古各部落修好往来。作为军事防御的边塞营堡也逐渐成为了蒙汉商业、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和重要集散地,随着历史的推移和风沙的蚕食,虽然现在还有村民居住在堡内或附近,但这些曾经威武的营堡,却日渐破败、荒芜。

“目前,榆阳区完成了境内76公里长城遗址的保护工作,启动了建安堡的修复工程。未来,榆阳区将计划把这些营堡打造成长城沿线的旅游景点。这些长城营堡在经历了千年风雨、金戈铁马之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榆阳区的七座营堡跨越了它的繁盛,走出了它曾经的沧桑,将迎来它新的辉煌。”榆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贵波说。

红色旅游:榆林县一大旧址

榆林县中共一大会议旧址所在的申氏宅院修建在瓦岗寨山的半山腰,院落坐东向西,是由沿山体一字排开的8个独立且有月门通的窑洞式四合院组成。院落前靠近山崖边,原来设有围墙,增加了宅院的防御性,现因年久失修、战争等原因,围墙和部分建筑已毁,现只有较完整的院落四处。

据了解,原榆林县中共一大会议旧址的维修保护和开发项目已于2012年4月开始,由榆阳区财政拨款,秉承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完成了政风院落及房顶的整修。另外,榆阳区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起要编制《榆阳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草案中,已经明确将红色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此之前,榆阳区在红色旅游方面则是一片空白。现阶段整个榆林县一大旧址焕然一新,革命红旗高高竖起,像是向人们诉说着榆林革命先驱者的故事。

“敖包相会”见证汉蒙文化的辉煌

榆阳区小纪汗乡井克梁村与内蒙古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接壤,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井克梁村热闹非凡。秦腔、射箭、摔跤、赛马、闹秧歌、唱大戏……周边十里八乡的蒙汉群众纷至沓来,在此聚集,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木华黎、敬拜关公仪式。

井克梁村有金克山敖包(木华黎墓),也有关公庙。据传,五月十三这天是木华黎祭奠日,也是关公诞辰日。记者从金克山敖包管委会工作人员处得知,按照蒙古族人的说法,木华黎是关公的转世,所以蒙汉群众将他们建在一起。

每年农历五月十一,内蒙古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敖包嘎查先要对庄严神圣的木华黎的化身“苏立德”举行祭祀活动。隆重的祭祀程序结束之后,“苏立德”要在日落之前,由祭祀马队护送到百公里外木华黎墓地金克山十三敖包祭祀。五月十三,在金克山敖包,由领头骑手手持一杆一丈多长的巨大“苏立德”(号令旗帜的神矛,矛形旗顶缀以3尺长的黑马鬃缨),在手持彩旗的骑士护卫下,浩浩荡荡地来到金克山敖包殿前,蒙汉民众鸣炮迎接,对着“苏立德”顶礼膜拜。一位长者敬献哈达,用松枝蘸马奶祭洒苍天后,将“苏立德”插到第十三敖包(木华黎墓)顶端,而后所有蒙古人在殿前席地盘腿而坐,面对燃着松枝的香盆,齐声念起颂词,表达自己虔诚的心。随后,所有人分批进殿敬拜,众人隔着供案跪拜,敬献哈达、羊背、酥油及茶、奶、奶酪,祈求一年平安吉祥。然后,依次向三盏长明灯添酥油,完成祭祀。最后,“苏立德”将由马队护送回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敖包嘎查祭台。

连续3天的金克山敖包庙会活动从清晨到日落都是人山人海,人们还在庙前举行那达慕大会,同时在戏台上唱秦腔等展示汉族文化。虽语言不同,表达方式也有差异,但都是一派和谐、团结、喜庆的氛围。

标签:牡丹 文化 千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