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禹稷行宫:中国首家大禹博物馆

2013年06月18日 03:16
来源:武汉晨报

镇汉之宝

(二)

镇汉之宝

在“遥知郁郁葱葱地,只在熙熙攘攘间”的汉阳晴川阁景区,有座吸引眼球的古建筑——禹稷行宫。上月,它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对于依江伴水的武汉人来说,真可谓众望所归。

晴川阁管理处暨大禹文化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周强认为:这次禹稷行宫能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跟它的大禹文化内涵不无相关。大禹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而这里又是全国第一家大禹文化博物馆。

周强介绍:禹稷行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后,保护标识将会有所改变,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作当中。同时保护范围也将比现在会有所扩大,具体范围正在等待有关部门最终界定。

忽必烈复名的“禹功矶” 南北结合的清式建筑风格

中国首家大禹博物馆

记者严珏 通讯员曾防汛 图片由通讯员供图

禹稷行宫

忽必烈复名的“禹功矶”

要谈禹稷行宫(俗称禹庙),就不得不说禹功矶。因为它是禹稷行宫的基石。

矶者,水边突出之岩石或石滩也。禹功矶,位于晴川阁主楼和禹稷行宫之下,它突兀于大江之中,危石壁立。相传,4200多年前,大禹历尽艰辛,率众疏江导汉,终于驯服洪水,使长江、汉水在古汉阳交汇,朝宗于海,大功告成。后人为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便把大禹疏江导汉时曾驻足的大别(龟)山的东麓江畔矶石命名为禹功矶。

东汉晚期,这一带曾属孙吴,此矶称“吴王矶”。

唐代又传,云游四海的仙人吕洞宾曾来此矶,“吹笛其上”,故时人又牵强附会地将其一度称之“吕公矶”。

元代,此矶复名禹功矶,是因为元世祖忽必烈的一次南巡。元代文人林元在《大别山禹庙碑记》记载了这桩趣事:

“世祖皇帝六飞南巡,渡江次鄂,驻跸黄鹄山,时帝问诸父老曰:‘山头石矶何名?’对曰:‘闻唐时有道人吕姓吹笛其上,故名。’又问曰:‘唐以前何名?’皆不能对。三问之,有一对者:‘闻诸古语云,是禹功矶,后人因讹传’。”忽必烈“大称圣意,嘉奖久之”,逐命复名禹功矶,且命于矶上复建禹庙。

南宋始建的“禹王庙”

大禹,炎黄子孙都熟悉,是历代公认的水利事业鼻祖。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曾“上会稽,祭大禹,坐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开帝王亲祭之首创,嗣后历代官府和民间祭禹活动历久不衰。

明景泰《寰宇通志》载:原禹王庙“在大别山(即龟山)麓,宋绍熙间(1190—1194),司农少卿张体仁以此地江汉朝宗之会,乃建庙以祀大禹,而以益稷配焉”。而清人胡凤丹在《大别山志》中则说: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司农少卿张体仁督修大别山禹王庙。

两种说法中,建禹王庙的时间虽相距数十年,但都建于南宋,距今已八百余年了。

明天启年间(1621—1627),改禹王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八元、八恺等18位传说中的先贤。天启五年(1625年),湖广布政使右参议张元芳为禹稷行宫写了碑记,禹稷行宫之名自此沿袭至今。

清同治三年(1864年),禹稷行宫再次重修,改为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精湛民间工艺的砖木结构建筑。此“宫”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后经历百余载风雨和年久失修,至20世纪80年代初,“宫”内文物遗失殆尽,屋面渗漏,木蛀梁朽,墙体倾斜,岌岌可危。

1983年至1984年,武汉市文物管理部门按照“保持现状、恢复原状”原则,对禹稷行宫进行大修。精心修葺后的禹稷行宫朱漆彩绘、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大殿中央立有玻璃钢材质的大禹塑像,背衬《禹迹图》,上悬“德配天地”巨匾,还陈列着纪念大禹治水的各种资料。大殿轩廊两侧分别置镇水铁牛和祭祀铁钟,天井中置一铁鼎;大展廊上方为现代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书:“万世蒙泽”匾,廊柱上镌有书画大师刘海粟书写的楹联:

三过家门 虚度辛壬癸甲

八年于外 平成河汉江淮

南北结合的清式建筑风格

禹稷行宫采用的硬山顶,符合民间祠庙的营造做法。廊院内布局均匀对称。在中轴线顶端的禹稷行宫,采用梁柱式砖木结构和带有墀头的硬山布瓦屋顶,屋脊微呈凹形曲线,檐下又施以苏式彩绘的平身科如意斗拱,精雕细刻的描金额枋巧夺天工。中轴线两侧的卷棚顶廊庑,与宫廊连通,围成方形天井。院落空间采用具有典型南方园林特色的落地罩进行分隔。这种隔而不断,明暗变化,虚实对比的造园手法,使院内环境格外幽静。

禹稷行宫的建筑形式,充分表现了南北结合的清式建筑风格。在禹稷行宫的前殿与天井之间,置有木质透雕、外方内圆的落地罩,这是具有典型南方园林建筑特色的构造。虽然它看起来像门,将院内空间进行分隔,但透雕做法的隔而不断、虚实对比,却使整个院落更显优雅宁静。

禹稷行宫大殿门两旁窗子下面的槛板上,正中是硕大的圆珠图案,左右各有一龙头张口相向,上面是蝙蝠,下面是双钱,也是横看二龙戏珠,纵观福寿双全。然而这里的“寿”却不是变形字体,而是由硕大的圆珠中的一只鹤(象征长寿)来寓意的。那珠中除鹤外,还雕有一只鹿和梅花及梧桐枝,合起来则为“鹿鹤同春”。大殿下正中的替木上,中间是一轮红日,两边各有一只凤鸟相对而立,摆动着长长的尾翼对着太阳翩翩起舞,这叫“双凤朝阳”。

大禹想妙招,有了赑屃碑

禹稷行宫大门旁,有一尊出土于1986年、总高3.65米的赑屃(音:bìxì)碑。

赑屃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呢?

赑屃为旧时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又名霸下,是古人想象中的一种奇特的龙族“动物”,它外形酷似巨龟,以力气大、喜负重而闻名。它无龟蹼,却有龙爪;无龟嘴,却有獠牙;无龟壳花纹,却有独特的龙鳞。神话传说道:

上古时,赑屃常驮着山岳在江河湖海兴风作浪,搞得民不聊生,后大禹率众治水时终于施法将其制服。它为大禹的精神所感动,愿意弃暗投明,投身大禹指挥的治水大业。于是,大禹命赑屃为治水先锋。

赑屃领受任务后,凭借优势四处查探水情,为治水大军开路搭桥,遍疏河道,造福于民,立下汗马功劳。

治水成功后,深谋远虑的大禹想到赑屃既然为龙族,或恐本性难移。考虑再三,终于作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叫赑屃将特大无字碑驮在背上。

大禹说:“我亲爱的赑屃呀,你治水的功劳太大,石碑刻记不下。但世人只要见到这无字碑,就会想起你这大名鼎鼎治水英雄的卓著功劳。”

赑屃听罢,驮起无字碑,大禹施法将其固定好。从此,再无兴风作浪之虞啦。

赑屃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在龙子的各类传说中,赑屃通常排在首位。建于旧时的宫殿、庙宇、祠堂、陵墓、碑林等名胜中,往往立有赑屃碑。禹稷行宫旁的此碑系明代遗物,它如同无怨无悔的忠诚卫士,守护着这方美丽的净土。

据传,赑屃受大禹教化后,慈悲为怀,常常为民祈福,人若抚其头部并许下心愿,则会心想事成。

禹稷行宫大殿

禹稷行宫门前的赑屃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