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是岛屿绕不过的参照与情结
在“他们在岛屿写作”的6位传主中,林海音是唯一的不在世者。制片人廖美立坚持要在第一系列中加上一位对台湾文坛影响深远的女性,理所当然地选定了她。
■ 系列片之首《两地》记录林海音的两岸不解缘
《化城再来人》中的周梦蝶。
《寻找背海的人》中的王文兴,稿纸洒落一地。
《如雾起时》中的郑愁予(左)。
《逍遥游》中的余光中(右站立者)。
《朝向一首诗的完成》中的杨牧。
在“他们在岛屿写作”的6位传主中,林海音是唯一的不在世者。制片人廖美立坚持要在第一系列中加上一位对台湾文坛影响深远的女性,理所当然地选定了她。
强调“岛屿”写作,看似非关阵营逸出省籍,在地缘意义的角度审视台湾文学与文学家,但6部纪录片,打头的便是《两地》,足见大陆仍是岛屿放不开绕不过的参照与情结。
林海音祖籍台湾,生于日本,父亲因无法忍受日据时代的台湾统治,在其5岁时举家移居北平。这个城市留下了她成长、求学、丧父、恋爱、结婚、生子的印记,并在1948年目送她带着3个孩子,随着200万人潮回到台北。在台湾文学的发展中,她作为《联合报》文学副刊主编及后来的《纯文学杂志》创办人起了极大作用。
散文集《两地》的序言中,林海音自道:“台湾和北平是我喜欢的中国的一个省和一个特别市,我以能和这两个地方结不解缘为荣。”
两地是林海音魂牵梦萦的两地,同时也是因她而沟通交融的两地。导演杨力州此前在新加坡纪录片大会时遇到一位大陆导演,杨力州说起自己正在拍林海音的纪录片,对方表示不甚了解,“我又说,就是《城南旧事》的作者,对方立刻哼起了电影的主题曲《送别》。”杨力州说。
以“两”来还原林海音
与其他导演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林海音已经故世,且留下的影像资料较少,如果以亲友回忆的访谈为主,形式上势必单一。杨力州从“两地”出发,以“两”提炼林海音生平关键词:她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台湾,一个是大陆;她有两重身份,一重是作家,一重是编辑;她有两次原乡:一次是亲临,一次是书写……影片甚至将“两”的概念延伸到了配乐,各场景的配乐中,都隐含着《送别》的基调,但在此基础上却调配着俄系与欧陆两种不同气质的音乐风格。
还有一场重要的两两对照。1990年5月,林海音曾回到北京,踏访旧居,遍寻好友。因为时间紧张,她召集了所有亲朋好友文学同仁一起吃饭。舒乙还保存着当时的一盘录音带,录音机里传出72岁的林海音清朗纯正的老北京话,边笑边讲她这次将在京人士“一网打尽”。
林海音当时回到城南旧居的录影带,是她为数不多留存下来的影像资料。在片中,杨力州的处理有一种时空交叠的恍惚感:身着旗袍的林海音边走边感慨这没变那还在,画面却切到林海音最爱的关维兴的《城南旧事》插画,小英子仍是个大眼扑闪的童花头。老太太比着姿势站在院门口模拟秀贞(《城南旧事》中人物)的动作神情,马上与之对照的,是电影中的秀贞的镜头,还有那个依依不舍被拉走的小女孩。
更重要的对照是,2009年秋,林海音的次女夏祖丽又走了一趟回乡路。母亲寻找童年,女儿寻找母亲,无论路线或镜位,都努力与19年前保持一致,乃至一些随意问答,都似回声般遥相呼应。这种处理,使得空间并置有了时间延续的意味。尤其夏祖丽来到南柳巷,意外见到老王妈的女儿王秀珍,老人端详半天夏祖丽,说:“你眼睛像你妈。”
晋江会馆相当于当时的台湾、福建驻京办,林家在林父去世家道中落后迁入北屋,至今保存完好。但大院的其余房屋基本都经过改建,当时老王妈保存了被摘下的“晋江邑馆”的牌匾,藏于床底,特地取出让夏祖丽观看、合影。而在影片中,又迅速闪回到19年前林海音在南柳巷的影像。
“这不只是海峡两岸,也不只是新旧交替,它与时间有关,超越生死。”杨力州说。
音容犹在,影响犹在
《两地》居于诸片之首,倒并非女士优先或者年齿之序。林海音对台湾现代文学的贡献,用余光中的话来说,是“林先生的客厅里容纳了当时台湾的半个文坛”;用黄春明的话来说,是“林先生是当时所有台湾省籍作家的母亲”。
并不止文学界,整个文艺界都受其关怀。林怀民说,自己第一篇小说发表在林海音负责的《联合报》副刊,获得30元稿费,当时看一场电影只要1元多钱。这笔稿费成了他开始学舞蹈的学费。
而黄春明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向《联合报》投稿时,随稿还附了一封毛头小子不知天高地厚的信:要求林海音不可改他的稿子。以乡土作家身份登上文坛的黄春明,投稿的小说及标题都使用台语,在当时必须讲国语的台湾社会环境下原样刊出,主编林海音担了很大的风险。影片中,当黄春明发现林海音的遗物中,还保留着他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写的信,一时凝噎,伸手挡住镜头。
她的关注只在文学,非关“正确”。她不仅照顾如黄春明这样的当时新生代的本省作家,鼓励如杨逵等当时已停笔的日据时代的老作家继续写作,还一直关心大陆的文学同仁。老舍去世后,她给舒乙写信慰问,还在纯文学杂志上刊出了梁实秋的《忆老舍》和老舍的《月牙儿》。“当时老舍的名字在台湾不能公开出现,她想了很多办法,巧妙处理,最后还是登出了。”舒乙回忆。
对于文学与文学家的庇护,必然给自己惹来问题,1963年,林海音因选登了“影射总统愚昧无知”的诗歌《故事》而被迫从《联合报》离职。《故事》的作者风迟仍在世,但一直婉拒杨力州的拍摄。在影片中,这一段故事,也用了两两对照的方法:画面是“文学须服务于政治”的宣传片,语音激昂,掌声雷动,然而字幕打的却是,林海音被免职,风迟被判3年6个月的徒刑。
但林海音并没有被击倒,此后她成立了纯文学出版社,创办《纯文学杂志》,继续为台湾的文学写作者提供平台。余光中的《焚鹤人》等作品都是在此出版,他回忆,当林海音1990年代停止出版社的工作时,把所有的书都送给了作者。她1990年发现大陆关于台湾文学的资料很有限,便寄了四大箱书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片中有一个动人的细节,亲朋好友给林海音写信,比如余光中提笔就是:“夏太太:好久没给你写信了。”杨力州说,这个细节是之前策划的,“但内容都是真实的。林先生在他们心中有很重要的位置,采访又唤起了他们很多记忆和感触。”在影片结尾部分,杨力州用了林海音在世时接受电台访问的一段录音。主持人对《城南旧事》的称赞,老太太泰然接受且大笑:“因为我写得好啊!”然后画面淡出,爽朗的言辞与笑声却犹在耳,“她的声音还在那里,她的影响力还在那里。”杨力州说。
《两地》 林海音 杨力州 导演
《化城再来人》 周梦蝶 陈传兴 导演
《逍遥游》 余光中 陈怀恩 导演
《如雾起时》 郑愁予 陈传兴 导演
《朝向一首诗的完成》 杨牧 温知仪 导演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