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讲清楚文字是真学问

2013年05月31日 03:12
来源:京华时报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6月1日起将在京展映,以台湾诗人、学者杨牧为主角的《朝向一首诗的完成》是该系列影片之一。近日,杨牧参加了在北大举办的腾讯书院活动,与杜维明、陈平原共话诗歌创作。杨牧认为,他成为诗人并非刻意追求,此外,知识分子也该感受自然,体察社会,不能死读书。

诗歌作品人文关怀强烈

活动现场,北大五四诗社的学生们朗诵了杨牧的诗歌《瓶中稿》,这勾起了杨牧的回忆,称这是一首怀乡诗。他说,1972年自己身处美国,太平洋的海水让他想念老家台湾花莲,“花莲地震多台风多,海啸到底是什么,新闻很少播。我小时候常常幻想海啸,它被我写进了诗歌。”

在纪录片《朝向一首诗的完成》中,华盛顿大学中文系教授JaneBrown评价杨牧的诗作呈现出了世界主义。学者杜维明与杨牧相识50多年,他评价杨牧是学养非常深厚的诗人,作品中的人文关怀非常强烈。

文字讲清楚才是真学问

杨牧说,自己成为诗人是自然而然的事,他不可能在十几岁时就刻意追求成为一名诗人。他说:“并不是我要作诗,而是因为我受了山、水、云彩、海等的感染,觉得自己需要接近大自然。当时,在空屋子里穿过的时候,我仿佛感到有人在鼓励我必须从事创作。”

杨牧认为,诗人也可以选择做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并不是死读书、闭门做研究。他说:“知识分子不只是挖知识,而不思考别的事情,不体察社会问题。知识分子要把研究跟创作、观察等结合在一起,我想那样才是一个知识分子。”杨牧非常重视文字研究,他认为把字和文讲得清清楚楚才是真学问。

运用典故还是有力量的

对谈中,北大教授陈平原提出了“诗歌如何教育”的问题,因为即使在北大,目前教授诗歌的传统也面临挫折,怎样才叫进入诗歌的意境,又怎样才能把诗歌讲得有学问?

杨牧认为,让学生了解诗、欣赏诗,需要追溯中文本源,基本的文学史观念是基础。他结合柳宗元的《江雪》一诗,说明进入详细文本分析的重要性。“进入每一个文字,把每一个字统统弄得水落石出。至少要看看为什么是千山,为什么要鸟飞,为什么绝,为什么万径人踪灭。”

杨牧强调,胡适提出的“不要忘说典故”令他印象深刻,老师每堂课只要花15分钟讲典故,就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创作方向。“我现在觉得典故还是可以用的,作诗不能必典故,但典故是有力的,可以使你在两三行间传达出三五首诗的不同意义。”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展映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由台湾5位导演——陈传兴、陈怀恩、杨力州、林靖杰、温知仪执导,他们以迷人的艺术手法和真挚的文学情怀记录了林海音、王文兴、杨牧等在内的6位台湾当代作家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这六部纪录片将于6月1日至6日在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展映。

京华时报记者 田超

标签:学问 文字 北大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