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为原点,拓展多元的公共审美空间
□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实习生 陈宇强
5月18日,“第七、八届‘诗歌与人·诗人奖’暨雕塑作品落成典礼及诗人肖像版画展”在番禺时代外滩NO.10艺术馆举行。这是在2011年颁奖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之后,《诗歌与人》杂志又一次重要的诗歌行动。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诗歌与人·诗人奖”延伸出了以雕塑作品作为奖杯的概念,又在开幕式上引入了版画、音乐、现代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公共审美。《诗歌与人》独立主编黄礼孩对信息时报记者谈及了他构想中的野心:以诗歌为原点,有效地拓展多元而诗意的公共审美空间。
让诗歌和更多人产生关联
圈内人经常把“诗歌与人·诗人奖”称为是“一个人的诗歌奖”,原因是这个奖只有唯一的评委,诗人黄礼孩。他希望抛开集体举手票决的形式,只以自己的美学品质来评判诗人与诗歌,体现个人负责的独立评奖风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认为诗歌与他人无关,这个奖是他一个人的。他说:“我不希望它变成一个人的奖,而是希望把我个人的符号淡化掉,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跟这个奖产生关联,它才具有价值。”
就今年的颁奖典礼而言,大家看到了他与朋友们的这种努力。不止一个人在典礼结束后祝贺他,用“诗歌盛典”来形容他们所看到的——画家刘鹂设计、雕塑家陈俊制作的第七届奖杯放大为五米的雕塑,落户在时代外滩;版画家王嶷创作的历届获奖诗人肖像,与这些诗人的生平和作品共同展示;民谣歌手将获奖诗人的作品用弹唱的形式与观众分享,诗歌固有的节奏与韵律在即兴吟唱中获得另一种审美的可能;广东现代舞团的舞者们用肢体尝试表达他们对获奖诗人代表作品的解读……
对于最终呈现出来的这种综合艺术构成形式,黄礼孩感到兴奋:“这是一个民间诗歌奖,仅凭最初的理想和热爱,非常艰难。好在有朋友们,怀抱共通的审美理想,不断走向同一方向。诗歌与艺术,在审美的旗帜下统一,仅仅是从诗歌到诗歌,这个奖的生命力不够旺盛,然而从这个奖出发,衍生出去,可以跟很多东西发生关联。比如颁奖典礼上那位民谣歌手,她在尝试一种可能,就是从第一届到第八届,每一届的获奖诗人,选一首他们的诗歌作品,她来谱曲弹唱,直到第十届,就可以集成一张专辑记录下来。目前她已经做成两首了,就是第七届的萨拉梦和第八届的东荡子。这就是这个奖、或者说诗歌跟音乐产生关联的范例。”
将文字转换为公共性的视觉冲击
先锋性的诗歌与当代性的艺术,如何与普罗大众发生关系,也是近年来从事艺术评论和策展工作的黄礼孩不断思考的。他说:“有时候我们把奖颁发出去了,诗集印出来了,大众却不理解,或者不懂,也不关心。对我而言,我也不一定要每个人去理解这些诗歌,因为我们做的不是大众化的奖项,而是带有先锋性,跟大众的趣味有所偏离。怎么让实验性比较强的诗歌和大众发生关系呢?平常的做法是诗歌朗诵会,通过声音的传播。而我们做这个奖杯的雕塑,也是出于这样的想法,能有直观的视觉冲击,带有符号的意味,易于辨识。我觉得这个很重要,一个文学奖,跟雕塑产生关联,被放置在时代外滩的大楼面前,进入公共视野。”
他认为,当代雕塑首先是提供了一个共同思考的公共空间,当代诗歌也是这样,不仅仅提供了审美性的愉悦,也提供思考的扩展。而雕塑与诗歌不同的是,“虽然我们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对文字怀有很大的敬意,但是生活中有时候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文字。一首诗歌贴在墙上,可能没人会看。但是一座雕塑立在那里,你的眼光不可能完全回避,它是我们生活的城市的一部分,它会对大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面对它,你无论觉得理解起来困难也好简单也好,你都会有一些思考。这样的作品进入公共空间,它对改变人的视觉,改变人的审美趣味,有很大的帮助”。
访谈
黄礼孩:我希望这个奖充满想象力
信息时报:刘鹂和陈俊做的这个第七届奖杯放大之后矗立在城市中,它已经成为一个有关诗歌的标志,以后每一届都会保持固定的造型么?
黄礼孩:一开始我确实想过每一届的奖杯都保持统一的形式,像其他的奖项一样,这样既便于操作,也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后来有一天我意识到可以不做固定形式,这个想法让我很兴奋。我不希望这个奖项一成不变,有种到此为止的、僵化的感觉。我把我的想法跟其他的艺术家说了,他们也很赞成。就是不做成一个具体的形式,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加进来。你可以画一幅画,写一首歌,前提是你必须要有想象力。我希望这个奖充满想象力。
我觉得雕塑与诗歌有很多共通之处,它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我们现在有个想法,就是给第七届以前的获奖者也补上雕塑的奖杯。比如我和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先生谈过,就是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位瑞典诗人,讨论重新补发雕塑奖杯给他,他很高兴。想象一下,这个独特的雕塑奖杯原件在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先生的国度;但是在广州,比如时代地产门前竖立一个放大的雕塑作品,会引起多大的轰动,吸引多少人前来观看。因为这个在无形中,与诺贝尔文学奖形成关联。而且,如果能得到企业的帮助,在瑞典的某个公共空间,也竖立这样的雕塑作品,会是很大的一件事情。现在也有很多外国收藏家在收藏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但是雕塑完全不一样,如果在国外公共空间竖立起来,而且是与诗歌相结合的形式,加上又和诺贝尔文学奖产生关联,我想在中国是独特的,即便放到世界范围,也很难得。如果这件事情能成功,对中国的诗歌推广有莫大的帮助。如果时代地产愿意,我们可以先在斯洛文尼亚,萨拉蒙先生的祖国竖立雕像。我们的获奖者当中还有来自俄罗斯、葡萄牙的,如果在葡萄牙的话,操作起来会相对容易些。
信息时报:像这次帮助过你的这些艺术家,除了材料费,有没有收取其他的费用?
黄礼孩:没有,都是免费的。像陈俊他们都没有收取任何费用,都是义务的,没有收取版权费。如果按照市场价收取版权费的话,可能要200万元,很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时代外滩这次竖立起这个雕塑,拓展了一个可能性,就是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可以购买雕塑。像广州这么大的城市,如果能多些雕像,对城市文明的推动大有帮助。我们这个城市,目前还看不到什么具有当代性的雕塑。所以我们现在通过民间的方式,推动诗歌艺术与公共审美的发展,因为实际上,一个城市的文化至少是两部分,民间和政府都要努力。
信息时报:时代地产这次竖立雕塑作品,是在自己的空间。但是如果要在街头、花园等地方竖立雕塑,需要有关部门的审批,所以很需要政府的帮助。那这个道路可能会更漫长一些。
黄礼孩:对,非常难,但是事在人为嘛。如果在中国能有更多具有当代性的雕塑,尤其是在校园,在孔子像、鲁迅像、科学家像之外能有这样的雕塑,会更好地拓展人们的视野。所以在我看来,做这一块的原因也包含推动大众的雕塑审美水平的意思。我们的审美水平有进步,但是脚步还是比较缓慢,相对于其他国家,落后得比较多。
我觉得这样的东西,通过和企业合作的可能性更大。如果艺术家能多点拓展这个空间就会很好。像时代地产,它有这方面的文化诉求,而且它有自己的美术馆,有这个条件,做起来就相对容易些。其他的企业也有这个诉求,或者还没意识到,需要我们多去沟通。还有就是,我们得让这些企业意识到,不要太带有功利心,因为做公共艺术不一定对企业的收入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像有些房地产公司就问我们,做国际诗歌节对销售他们的楼盘有什么帮助。我就很难回答,因为艺术不一定对他们销售有直接关联,而是一种文化与形象的沉淀,给不了量化的数据。
信息时报:你现在已经成功使诗歌和绘画、雕塑和舞蹈产生关联,以后有没有想过再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产生关联?
黄礼孩:有想过设立一个雕塑奖,就是在诗歌语言奖上设立一个雕塑奖,以后可能还会增加一个建筑奖。到时候我注重的,就是建筑诗性那部分。作为建筑而言,实用性是基本要求。在大家满足实用性的情况下,我会更多去考虑建筑的诗性。但是做一个专门的建筑奖,我没有能力做,我只能把它放在诗歌奖里面。
信息时报: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在做诗歌奖的时候,你可以通过翻译,去阅读世界上所有语种的诗歌。但是你在做建筑奖的时候,你可能没办法走遍全世界去考查各个建筑。但是建筑毕竟是空间艺术,没办法通过网上的资料和图片就能达到考查的目的,需要与建筑发生在场的关系才行。
黄礼孩:对,这个比较有挑战性。接下来我会请教专门的人士,请他们做顾问,推荐一些建筑。这个会更有难度,需要很长的过程,只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像雕塑,可能相对容易操作。到另外一个领域,只是一个尝试。因为喜欢一个东西,一个好的东西,需要有强的辐射性,才更有生命力。如果好的东西能和好的东西产生关联,通过一个东西去推动另一个东西,只有这样才不会原地踏步。我不想这个奖好不容建起来,只是变成我一个人的东西。我不希望这样。我想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当然,自己的努力是要的,因为你需要别人帮助你,你自己的努力必须有七分,别人帮你三分。
信息时报:这个奖到现在有许多的人参与进来,也更多元化,那会不会影响到你在当中的判断力?
黄礼孩:是,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审美这东西会发生变化,但是只要我们根本的东西没有变,我们的理想情怀没有改变,基本的方向没迷失,问题也不是很大。很多东西,达到一定程度会慢慢走下坡路。我们这个奖只是刚刚起步,离艾略特诗歌奖的高度还很远,我觉得路还很长。我作为这个奖的设置者来讲,也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这就是为什么我去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打交道的原因,我得扩展自己的艺术眼光。
一个人需要谦卑之心,不断沉静,才能学到新的东西。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聆听的能力,你会听到很多人的意见,你会分辨、对比和思考。做奖的心态就像一个美食家做了一桌菜想和别人分享,首先你要请别人来,别人来不来是一个问题;来吃了,感觉怎么样,又是另一个问题。你肯定很想尽善尽美,所以很努力。你做好了,大家才会帮你。如果你做得不好,会慢慢的,都散失掉了,这个场也就没有了。这个奖也是一样的,在某种角度上,我想把它做成具有一定高度的。但这些不是我一个人能控制的,评价这东西是别人去说的。就我自己而言,我有这个愿望,想把它做好。
链接
关于“诗歌与人·诗人奖”
1999年,诗人黄礼孩在广州创办了《诗歌与人》诗刊,至今已出版31期。办刊理念是做别的诗刊不做或遗忘的部分,竭力呈现一个不重复的诗歌现场。2004年,《诗歌与人》杂志设立“诗歌与人·诗人奖”。八年来,该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质和影响力。2011年4月,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在获得该奖后,于10月份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诗歌与人·诗人奖”也因此更证明了自己的学术眼光。
2012年“第七届诗歌与人·诗人奖”授予欧洲诗人托马斯·萨拉蒙,2013年该奖的得主是广州诗人东荡子。日前,两届诗歌奖共同举行颁奖典礼。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