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心香一片寄孙犁 读《耕堂读书记》

2013年05月24日 19:22
来源:北京晚报

童翠萍

一本书问世后,能一版再版,是读者和市场对作品价值的最好认可,其含金量不逊于任何官方奖项,《耕堂读书记》即是此例。它一而再、再而三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这也是好的书评书话作品的一般规律——不会一时洛阳纸贵,也不会一直湮没无闻,总有一批人会惦念着。传播过程如书香,清淡悠远。

耕堂,是孙犁晚年的书斋名。翻开百花文艺出版社二零一二年出版的《耕堂读书记》,首先引入眼帘的是环衬页上一帧红色藏书票,取自汉画像砖上牛耕图纹样,由罗雪村制。这是孙犁生前最喜欢的藏书票。

“读书记”中涉及的文史古籍,《聊斋》、《红楼梦》、《金瓶梅》、《世说新语》、清人日记、二十四史之类,多是些寻常版本。文章的落脚点不在版本流传,在于作者对内容的感悟。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孙犁的创作观和晚年的价值立场等。他推崇现实主义,对《聊斋》百看不厌,因为它“具备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无情地对社会作了揭露和批判”。他认为《红楼梦》是作者“经历了人生全过程之后,在丰富生活基础上,产生了现实主义,而严肃的现实主义,产生了完全创新的艺术”。即使像《庄子》那样的书,“也应该首先注意它的现实主义成分,这对从事创作的人,是很有好处的”。四大名著中,他对《三国演义》评价最低,主张“真人真事,最好用历史的手法来写”。因此,他对报告文学、传记小说之类纪实文学评价很低,认为模糊了历史和文学的界限。

孙犁晚年读书,颇注意文士的命运。从古至今,政治、权势都会影响文人学者命运。“历史上,才和不幸,和祸,常常联在一起。在文学上,尤其如此”,“这种不幸,或祸,常常与政治有密切联系,甚至是政治的直接后果”(《读〈史记〉记(中)》)。“人一有了名声,便充满了危险”,因为有要人会注意他,拉拢他,而“文人与官人,性格多不同。官人与官人之间,矛盾又很多。因此名士多与贵官相处日久,必争论失欢。贵官或被仇家告讦,名士则易成为‘东家’的替罪羊”(读《义门读书记》)。这些见识,不仅是从书本中得来,更是孙犁知人阅世的现实经验呵。孙犁曾提出两个“远离”,一是离政治远点,一是离文坛远点。其实,凭他的经历,凭他的文学地位,晚年谋个头衔,是轻而易举之事。可是他不,他一世为人作文,走的是淡泊、寂寞之道。能抵御利益、名声的诱惑,保持傲然于世的清醒,孙犁的人生境界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卓于世人的。

孙犁晚年大隐于市,但内心仍保持对现世和文坛的关注。去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国人多振奋,但少为人知的是在他刚刚开始创作的艰难时候,是孙犁最早作文介绍了他(见一九八六年上海文艺出版社《老荒集》书中之《读小说札记》)。这对莫言是极大的鼓励,并使他顺利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在铁凝、贾平凹等踏入文坛之初,孙犁都有过评论鼓励。他是温厚的长者,但对时弊也不乏针砭之语,“读书记”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他认为将学者、作家分为三六九等,佐以物质待遇、精神待遇之不同,使之急于求成,急于出名,急于超越,“此必助长势利之欲”(《读〈史记〉记(上)》)。

孙犁说“学识,学识。然学者未必有识,有识者未必有学。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钻进一个小天地,研究一种学科,名声很大,自己就以为既有过人之学,就有过人之识,这是会害了自己的”(《买〈王国维遗书〉记》)。我们读书、行路,获取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见识,否则无异于两脚书橱了。这当是《耕堂读书记》对我们的又一重启迪了。

今年是孙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谨以此文,遥寄一片心香。

标签:孙犁 读书 心香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