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编者按:5月15日至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会议在杭州召开,来自82个国家和26个国际组织的近500名代表出席开幕式。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浙江省省长李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在随后进行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了主旨发言。
此次会议是自1982年墨西哥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和1998年斯德哥尔摩文化发展政策政府间会议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又一次重要国际文化大会。3天里,在“文化、贫困与幸福”“文化部门对减轻贫困与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文化:社会融合的推进者与实现者”“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者”“可持续城市、遗产与创造力”等分论坛上,与会代表生动呈现了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案例,并深入探讨了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会正式通过了《杭州宣言》,号召政策制定者重视宣言中提出的做法,将文化置于未来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核心地位。
本版特刊登赵少华的主旨发言及李强、伊琳娜·博科娃在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很高兴借此次会议的机会与大家交流。刘延东副总理、博科娃总干事刚刚在开幕式上对于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对于文化在当今时代乃至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做了深刻而精彩的讲话。下面,我也想利用这个讲台,向大家介绍中国政府在发挥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用方面所秉持的主张和采取的行动。
朋友们知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社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光明前景。与此同时,中国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文化发展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文化要素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特别是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财富更加强大的力量的时候,当经济发展体现出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时,经济发展才能进入更高的阶段,才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明确提出的,“发展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创造了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前赴后继、上下求索的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中,成为润泽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屈辱的历史,在寻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道路中,我们更加深切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在未来发展中,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进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理解,“中国梦”凝聚着中国人民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承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持续繁荣的殷切期盼。我们认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必将成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最嘹亮的号角。
当下,中国正在加快现代化建设,文化正在成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力量。中国政府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今年中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要将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考核体系,充分说明中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文化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为此,我们的主张与行动是:
第一,文化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繁荣发展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提高人民的文化创造力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坚持一手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将为人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视为保障公民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满足人民多样性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我们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注重文化的均衡发展和公平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差距,使文化资源更多向少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现在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机构实现了免费开放。同时,高度关注老年人、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等群体的文化权益保护。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国家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85%。各地充分挖掘地域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等文化资源,积极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建立区域文化联盟,发展文化旅游业,通过文化博览会、文化产业展览会、文化贸易交易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当代文化,努力维护文化多样性,是经济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在今天同样闪烁着时代的光焰,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丰厚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基础。千百年来,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奉行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在国家政治伦理中崇尚仁爱与道义,在对外交往中主张亲仁善邻、和而不同,并以此作为重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持续推进自身的发展、倡导构建和谐世界。可以说,中华文明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但和谐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始终得到延续与发扬。今天,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优秀成果基础上,不断提炼中国核心价值与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的重要内涵。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们加快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立了以《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健全保护名录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宣传教育活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43处,总数居世界第三,有2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入选优秀实践名册,总数位列世界第一。对世界遗产的冠名和保护,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201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9.6亿人次,中国文化遗产地成为众多游客的旅游首选。
在创新当代文化方面,我们坚持把促进文化创新作为增强社会活力的重要方面。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鼓励更多的主体参与文化创造。加快推进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断培育新的文化业态。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孕育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催生了新的文化样式,极大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效率,极大丰富了文化服务的领域和内容,为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我们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催生了一批当代中国著名的艺术家和优秀作品。
我们高度重视保障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尊重文化的差异是人类伦理的核心支柱。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尊重不同民族文化,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强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已成为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实施国家昆曲艺术、重点京剧院团、民族音乐等多项保护和扶持工程,保护了传统艺术多样性。
第三,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增进中华文化与世界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合作,是增进不同文明相互学习与理解,维护世界和平与和谐的重要内容。中国高度重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目前中国已与149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定,与97个国家签订并执行485个文化交流合作执行计划,增进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之间的理解、信任和友谊。中国重视不断巩固双边合作机制,推动了中美、中英、中欧、中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深化了中俄、中日、中德等10多个双边文化磋商机制。中国广泛参与国际和区域文化合作,促进中阿、中非以及对欧盟、东盟、上合组织等区域性多边合作机制下的人文交流,不断深化与政府间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参与制定国际文化规则。我们重视文化交流品牌的培育,近年来,中国的“欢乐春节”、文化年(节)、“相约北京”等品牌活动影响深远。“欢乐春节”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4届,今年共在99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个城市开展了近400项活动,吸引了多国政要出席和民众广泛参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在分享中国春节体现的“亲情、团聚、和谐”的文化内涵中,体验和感知了中国文化。我们重视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不断拓宽领域、培育主体、提升模式,加强中外文化产业合作,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品牌,使之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载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0多年来,在全球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交流方面成绩卓著。《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公约,确认了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世界上那些保护不充分、遭受自然或人为破坏、甚至濒临灭绝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经费和项目的支持,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从中受益。斯德哥尔摩文化发展政策政府间会议上通过的《文化发展政策行动计划》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首次纳入发展的范围,为重新认识文化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新视角。《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提高了人们对不同文化平等性的认识,增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尊重和交流。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通过的文件《我们想要的未来》,又提出了若干对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观点。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的杭州召开此次大会,探讨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将文化纳入全球、区域和地方各级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指标和任务之中,充分发掘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并将此作为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峰会确定“千年发展目标”实现之后的新的发展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会员国,历来高度重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文化领域,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多个层面的交流合作。中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并积极参与公约框架下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各级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密切配合,成功地举办了多项重要国际会议和文化活动,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节首次走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中国开幕,孔子文化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功举办等,很多活动我本人也参与其中,体会良多。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领域各个级别、各个层面的合作,推动文化在新的历史契机下,以新的历史角色,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在结束我的发言之前,我想在此提请各位代表,在大会安排的议题框架下就各国所关心的共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一是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发展方式和国家道路的多样性。除了研究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之外,建议重点就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厘清和把握各自国家的文化脉络,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让各个国家都能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之路。二是就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衡量指标等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达成一定的共识,提出合作框架,并积极付诸行动。
最后,我衷心地希望,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让我们本着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继续以文化为纽带,在不断丰富世界多样文化的形式和内涵的同时,共同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幸福和繁荣的明天!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