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当真暮气“谋杀”了“80后”青春?

2013年05月22日 07:04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卜松竹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海报图片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海报图片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也勾起了很多人对于青春的回忆,许多“80后”也纷纷怀旧。近日,一篇题为《莫让青春染暮气》的文章引发热议,文章称,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80后”们,真的集体变老了吗?暮气真的抹杀了“80后”的青春了吗?

专题采写:记者 卜松竹

现状透视

“80后”并不老,而是在走向成熟中

对于所谓“80后”的怀旧情结,不需要担忧,怀旧是每个时代生人都会有的情感,回忆过去往往是在检视自己。

“80后”应当注意锻炼身体,保持健康身心,认真活着,坚持梦想并为之奋斗,多关心自己所爱的人和事,好好活着。有空余时间,多参加些公益活动。我自己也是这样一直在努力着,我一直以这样的话语鼓励自己:我们之所以要坚持执着一生的事业,因为一直在追求着自由奔放的灵魂,所以对生活一定要热爱。现在网络及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消息非常多,特别是当前物价上涨、房价上涨、工资过低等现状,引导着“80后”对当前社会的认识,也给“80后”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大量的网络资源及逐渐开放的环境,极大的开拓了“80后”对自身修养、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认识,在这种认识下成长起来的“80后”,对社会进步及自身发展也有着较为理性而积极向上的态度。

当前的“80后”群体中,许多人做了许多优秀而向上的事情,也涌现出许多正能量的人物与团体。以公益活动为例,广州当下活跃着许多年轻而颇具影响力的公益团队,如专注农村教育的灯塔计划,专注城乡社会保育的城乡汇,专注传统文化保护的蓝田计划、恩宁路改造学术关注组,广州美术学院的昌文社、华南师大的岭南文化青年协会等,无一不是由“80后”们创建并且一直活跃的青年团队。

“80后”并不老,而是在走向成熟中。(受访者:陈周起,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中心副主任。)

青春发言

想怀念就怀念吧

往往是失去的才是珍贵的,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导致人们对年少时轻松愉悦的生活无比怀念。对此,我们无须担忧,更不用批评。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的忘性也变得快起来,没有太多时间总是回想过去,现在只是由于《致青春》热潮激起我们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记忆是抹不去的历史,想怀念就怀念,为什么要担忧、要批评?

年轻人就要朝气蓬勃,有理想和追求,敢作敢当,天不怕地不怕。有人说“90后”会不会对“80后”有压力?不觉得啊!可能从女性的容颜方面会觉得,还是18岁好啊——一朵花。但是容貌只是外在的,更重要的还是人生的阅历。很多东西不只是年轻就可以,还需要更多的经验。虽然现在身边出现了很多“90后”的小妹妹,但是只是觉得她们成熟,并没有觉得自己老。

可能由于还没有组织家庭的原因,所以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以工作和学习为主,主要的压力是在工作方面。不过这也是看个人价值观和心理素质。如果一个人安于现状、喜欢稳定生活,那其实就不会有太大压力。如果对自己要求很高,那么要承担和面对的挑战就会更大,这样的人不会没有压力,不过往往他们会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成为成功的加速器。也许我这种观点仅限于单身人士,可能会有些成家的人需要照顾双方的父母,而且有孩子的话就更加压力山大了。

说到现在年轻人在叹老,其实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来自社会环境。没有哪个人不喜欢朝气,不喜欢年轻,只是现实中太多无奈,因为人们对未知的未来存在太多的猜疑和恐惧。

(受访者:张馨文,“80后”,广告从业者。)

围观青春

别人在缅怀青春 我们在装点青春

@niin的微博:“合伙人”是六零后的青春,“致青春”是七零后的青春。等到八零后,他们开始无病呻吟,整天为高房价苦闷,没青春了。唉!

@深圳陈彻:《致青春》告诉我们:青春就是发情,发了情就一定要疯狂地恋爱,恋起来要死要活不顾一切,等恋完爱青春就过去了,就该惨淡地致青春了。而《中国合伙人》告诉我们:恋爱算个屁,青春期有太多事可以做,等那帮高富帅白富美恋完爱完生完死完都歇菜了的时候,草根男崛起了,开大奔上纳斯达克。

@思想的芬芳: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honey夏小边:别再让青春蜗居在高房价的阴影里!

@成长营地:【是什么绑架了我们的青春?】1.没有信仰;2.浮躁的心态;3.中国式的教育;4.良好人际关系的缺失;5.急功近利的价值观;6.无休止的抱怨;7.感情物质化;8.生活压力(高房价、高物价、低收入、低保障);9.利己主义;10.丧失理想。

@合生世界花园:要房子,不要累赘;要生活,不要负担;要青春,不要束缚;要梦想,不要禁锢。

@在思索的路上:呵,高房价,高物价之下,别说“80后”,就是“90后”也变得过早的现实、老练,一切梦想都被视为妄想,一切浪漫都被视为幼稚。

@人民日报:【你好,明天】青春成追忆,梦想已远离。《致青春》的上映,引发“80后”集体怀旧潮。叹老的吐槽,发出青春的追问:是什么,让他们暮气沉沉?这背后,有多少现实无奈?与其叹息青年不再热血,不如给他们奋斗的理由:少些功利熏染,多些理想激励;守护机会公平,畅通上升通道。青年有朝气,中国有未来!安。

@小竹子Kelly:“80后”没有暮气沉沉,我们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别人在缅怀青春,我们在装点青春!那些到处吐槽的人是一个人待太久了吧?

@你是此生最美的风景:世卫组织人群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网友说,感谢联合国帮我们“找回青春”!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拂去身上沾染的“暮气”,把握现在,只争朝夕。

人文视角

对青春的自恋很自然

“80后”文化是一种青春文化,他们的“怀旧”也是。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小时代”的自我叙事;二是“非主流”,与青年亚文化有紧密联系,与欧美二战后兴起的青年亚文化有遥远的呼应。中国目前一是社会在转型,二是价值在重塑,很多方面的表现都体现这两个特征。社会中存在着主流的、非主流的、边缘的、另类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80后”的这种情绪也是转型期出现的正常现象。

“80后”是压力很大的一代人,一定程度上超过前辈。因此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生存能力等不会比前辈差。可以看到,对他们的评价在汶川地震之后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我个人很看好“80后”。他们在全球化、市场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在体制外的生存能力很强,这一点是“70后”比不上的。比如从“70后”作家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体制外生存之艰难的表现。但这种痛苦、伤感的情绪,在“80后”中就几乎不存在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存状态。

“80后”怀旧是不是“暮气”?我不这样看。不觉得有特别要警觉的东西。为什么现在人觉得自己老得快?主要在于社会在急剧变化,价值观的急剧断裂,甚至让产生“代沟”的时间都大大缩短了,加剧了怀旧的特征。回头看看过去,可能几百年里社会都没有什么变化,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是平稳的,一成不变的。现在的这种急剧变动,也是中华民族处在一个伟大时代的一种表现。这时候出现一些伤感的东西,不必过于在意。当然,从主流价值观的视角,从现代文化建构的层面,对年轻人加以鼓励、励志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继承自己的传统是体现我们的自我存在价值,找到我们自己立身所在很重要的东西。应当看到,对青春的自恋,是很自然,很可以理解的东西。“80后”的这种代际自觉出来之后,各个年代的代际自觉似乎都跟着出来了,比如刘欢的《60后》之类,这其实都是每一代人对自己历史的肯定。(受访者:江冰,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社会观察

“怀旧”是由过去想象未来

关于“80后”的“怀旧”情结,我认为是当下“转型期”的一种反映。30年前,恰恰在一个转向“新时代”的当口,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时期,出现了潘晓。他反映出来的问题实际是:市场经济要来了,怎么办?未来怎么样?没人知道,但大家总有些欢乐的过去。在这种怀旧中,包括了对未来的想象。现在到了“80后”。这一代人是跨时代的一代,从印刷时代到网络时代。大家对这一代人有种种评价,但从汶川地震可以看出来,这一代人在挑起时代,承担责任方面,能够做到与前人一样。所以,他们今天的“怀旧”,也是一种希望明天会更好的心理,也是从过去的原型中,去想象未来。

其实,“80后”的怀旧四五年前就被注意到了,可能现在表现得更加强烈些。这也说明,社会这列火车,到了一个急转弯的地方。这种情绪,很可能是一种大的变化的前兆。现在很多人都似乎隐约感觉到,中国真正拥有世界话语权的时代可能要来了。比如我们现在讲几个自信,背后都可能有一些这个感觉在。这种趋势最前沿的反映,就体现在“80后”身上。他们真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地球村中,有可能是代表了整个世界的一个转型。这并非“大汉主义”之类,而是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并不是说“80”后就比别人强——这种趋势转变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也不是“80后”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但他们与之前的中国人比,有对于西方成果的充分吸收,有人文的武装,有对技术的渴望,更有优势走在时代的前面。

现在常能听到一些说法,“50后”、“60后”分别到了社会的什么位置,等等。但在我看来,真正拥有“开始了”的时代的,是“80后”。再过10年、20年,他们将成为这个国家的核心力量。

(受访者:陈实,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

标签:暮气 谋杀 青春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