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术与道的和谐统一:观“琉璃之人间探索展”感言

2013年05月20日 08:28
来源:人民网

图为杨惠姗琉璃作品《菩提花开》。

图为杨惠姗琉璃作品《菩提花开》。

焰火禅心 火鹦鹉(琉璃)张 毅

焰火禅心 火鹦鹉(琉璃)张 毅

“五一”佳节,应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和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馆长唐斯复之邀,有幸参观了两馆联合主办的《琉璃之人间探索——杨惠姗张毅联展》,眼界大开,美不胜收。作为琉璃艺术的外行,也情不自禁地略记感言。

我知道杨惠姗、张毅,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我供职于中国电影艺术中心,观罢杨惠姗主演的《玉卿嫂》,拍案叫绝。她因此赢得台湾“金马奖”影后,自在情理之中。未曾想到的是,之后20余年,她居然将当年在银幕上以电影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绝妙才华,尽情转移、挥洒在独具神采风貌的琉璃艺术之中。

如果说,银幕上的玉卿嫂等艺术形象,是杨惠姗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那么,她今陈列在中国美术馆展厅里的尊尊琉璃珍品,又何尝不是从心灵中浇铸出来的!从“花好月圆系列”到“佛像系列”,件件作品都表达了她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到感悟和审美发现,都完整地实现了琉璃雕塑技艺之“术”,与“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大“道”的和谐统一。且看那由通体通明、纯洁无瑕的琉璃铸成的圆月,与那朵象征着人的璀璨生命的盛开的琉璃花所建构的美好意境,怎不令观者从视觉的快感、新奇感而达于心灵!而那精心构思铸就的尊尊佛像,或与“气泡”共存,或为“铁网”所罩,众生领悟的又何止于一种宗教信仰,更深层的是对“自在”与“自为”、对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深情慈悲呼唤的人生真谛。张毅的“焰火禅心系列”造型迥异,别有一番韵味。其“焰火”与“禅心”共存一体,与“花好月圆系列”正异曲同工,术高道精,术为道服务,道为术之灵魂。

观杨惠姗、张毅的琉璃艺术的人间探索,让我想起了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的那句名言:“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时下娱乐成风,娱乐过度,要么止于营造“视听奇观”,以感官快感冲淡乃至取消艺术本应追求的精神美感,要么颠倒了术与道的关系,醉心于术而忘了道,失却了思想和灵魂。杨惠姗、张毅不是如此,其可贵,正是坚守艺术的宗旨不止于养眼,更在于养心。他们以琉璃艺术方式把握世界的人生思考,可以说与当代一流哲学家的思考不谋而合。北京大学年逾九旬的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要在晚年集中精力提出一门“中华民族精神现象学”,以对应解决21世纪人类遇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新矛盾新课题。他阐述说:西方哲学主要概括为“主客二分”,好处是有利于激活人对于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一过度,就易加强主体与客观的矛盾;中华传统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好处是有利于和谐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但是强调过度,又会压制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张世英先生要创造一门新的“中华民族精神现象学”,将上述两者的优势互补,克服各自的短板,美美与共。所以,从哲学思维层面上讲,杨惠姗、张毅的琉璃艺术创新,正在力求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惟其如此,他们名副其实地登上了当代人类以琉璃艺术把握世界的新高峰。

琉璃(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琉璃在世界琉璃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与世界生产中心既有某种联系又相对独立。其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成分和器型上。

对这种材料,中国一直有很多种不同的称呼。考古中常常把透明度较好、与现代玻璃相似的称作“玻璃”,把透明度较差的称为“琉璃”,把色彩鲜艳的小件器物称为“料器”。实际上,这三种名称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从汉代到北宋,中国一直存在两个系统的琉璃器皿:国产的和进口的。与西亚和埃及的琉璃相比,中国琉璃出现的时间较晚。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琉璃出现于春秋末战国初。战国早期,出现了两种西方蜻蜓眼的仿制品。由于自然纯碱资源的缺乏,中国制造出与西方钠钙琉璃完全不同的铅钡琉璃。战国中期,中国琉璃业多生产玉的仿制品。东汉之后,中国的铅钡琉璃明显衰败,到北魏又出现琉璃容器,并从铸造法改为吹制法,晚于罗马帝国500年。唐代的国产琉璃,与当时佛教寺院塔基下供奉舍利的制度有密切关系。宋代国产琉璃的成分多数是高铅琉璃或钾铅琉璃。到了元代、明代,琉璃生产更加普及。直到清代,因为康熙皇帝对西方文物的喜好,琉璃成品的品质,才达到了可以和西方相媲美的程度。

(安家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