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韩少功:小说依然有自己的尊严

2013年05月04日 07:03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吴波

《山南水北》

韩少功

《日夜书》

10年后再爆发,《日夜书》海南书展全国首发:

日前,第23届全国书展在海南落下帷幕。除莫言、王蒙外,已经有10年没发布长篇的韩少功成为焦点。书展期间,韩少功的新书《日夜书》率先首发。2002年,韩少功的散文作品《山南水北》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以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后,十年来,韩少功没有发表和出版长篇小说。当描写知青一代精神史的最新力作《日夜书》亮相书展后,他再次点燃知青小说热。

采写及图 记者 吴波

寄情“山南水北”

1988年,韩少功调至海南省文联工作,举家南迁。2000年5月,韩少功先后辞去《天涯》主编和社长以及海南作协主席等职务,搬回湖南老家的乡下,种菜喂鸡,过起了隐居生活。《山南水北》即是韩少功和妻子带着一条狗归隐乡村七年间记录山野自然、民间底层的散文集。它鲜活、生动、新奇、朴实,是用从容、冷静、纯熟的语言撰写出来的乡居笔记。

谈及为什么重新出版这部《山南水北》,出版方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表示,这部《山南水北》可以说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经过岁月的洗涤已成为阅读经典。这些文字就像我们从乡下带来的腊肉和干菜。每次读它,人们都能找到幸福感,仿佛人生尘埃落定。

相信90后能理解知青时代

新作《日夜书》通过刻画“后知青”、官员、工人、民营企业家、艺术家、流亡者等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讲述50后从知青年代到转型时期的人生轨迹和恩怨纠葛,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变迁。韩少功在解释《日夜书》这一书名时说道:“‘日夜书’可理解为日和夜的关系,有阳面和阴面,能够带给人一种时间的漫长感。”

在新书首发式上,来了一些80后、90后读者,对这批50后知青生活表现出极大的好奇,有读者问,不同时代的人,阅读中是否会有代沟?韩少功认为,根本不必担心,“几千年前的事情,我们不还是有兴趣吗?何况才几十年。”他相信80后、90后们能够读得进去这本书。韩少功表示,每一代人,尽管经历很特殊,但人性是普遍性的、永恒的,我们在前人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代际之间并没有理解上的绝对的鸿沟,因而他并不担心自己写的东西无法获得后代人的理解。关键问题是在写作这种带有时代、社会具体特征的经验时,这些经验是否包含了人类普遍的共同精神。

否认沉寂10年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韩少功的长篇小说越来越少,散文相对丰富,而且相继几部长篇小说也呈现出明显散文化的倾向。有人认为这是“韩少功遭遇创作危机的表征”。而这次新长篇出版,有记者用“沉寂10年”一词,韩少功反驳了这个说法。他说:“我从未远离过‘创作危机’,从一开始就这样,经常觉得自己写不动了,写不好了,写不下去了,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当然‘瓶颈’几乎是接二连三、十面埋伏。但把‘散文’与文学创作撇得那么干净有点奇怪,相信鲁迅、沈从文等也会不同意。这本《日夜书》,有的网友大呼过瘾,但也有网友说读着读着就睡了。这完全正常。我会尊重和注意读者们的批评。”

谈及知青小说风格的变化,他表示,“一个人的少年时代是一张白纸,留下的痕迹较为清晰,对日后的影响可能很大。但日后的岁月是显影剂,是变焦的镜片,可以改写少年的记忆。所以仅有知青一段是不够的,即便是写知青,后来的经历和感受会决定你是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

好小说都是“放血”之作

韩少功接受采访时表示,好小说都是“放血”之作。这个“血”是指货真价实的体验,包括鲜活的感受、刻骨的隐痛,直指人心的看破和逼问。

他说:“我从来把这个东西看作文学最重要的血脉。没有这个东西,小说就是放水,放口水,再炫目的技巧,再流畅的文字,再火爆或者再精巧的情节,都只能是花拳绣腿。我在《日夜书》里写了几个同辈人在几十年的跌跌撞撞,从中引出一点人生的感怀和思考,如此而已。这些描写不一定是精彩,但首先必须坦诚,直面纠结或痛感。事实上,不管是对这些同辈人的赞美还是批评,对于我来说都是有痛感的。”

他说,眼下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但小说依然有自己的尊严。“娱乐当然是文艺的功能之一,也是老百姓的重要需求。但文化是需要尊严、感动、智慧、敬畏的,而且需要一种不论得失不计宠辱的清高气质。如果没有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这类坚定的求索者和传薪者,大国的文明品相可能很难看吧?遇到危机时的精神储备和文化支撑力就会严重短缺吧?”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