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文化名人的读书经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生活不能没有阅读,读书不惟这一天。
阅读,打开一扇扇未知的门。
阅读,关乎我们每个人内心。
阅读,给人力量使人勇敢。尤其是“4·20”芦山7.0级地震带给人们伤痛的时刻。
世界读书日,《书香成都》特邀三位成都名家畅谈阅读人生、与读者分享阅读体验。
魏明伦:无读不丈夫
走进魏明伦的家,如同走进了一间小型的图书馆:电视桌上、客厅的沙发旁,记者目所能及之处,摆满了各种书籍。主人介绍,多数是市面上买不到的。随后,他拉着记者参观了他的书房——近40平方米的书房,怎一个“大”字了得!环壁皆书柜,四面墙还不够,中间又横了一排书柜。书柜甚是高大,密密麻麻塞满了书。
“巴蜀鬼才”,魏明伦也。这一称号,历经30年依然为人津津乐道,足见鬼才之魅力。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魏明伦说,“读书就是我的生命。”在他的书房,记者看到这样一组老照片:那是年少时的魏明伦,每张照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与书形影不离,用手不释卷来形容再合适不过。魏明伦笑着说,“有书非摆设,无读不丈夫。”
魏明伦告诉记者,他自学成才,书读得很杂。他的感悟是读书要力求“三性”,即韧性、记性和悟性。“读书是苦差事,有韧性没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悟性,是读死书。悟性至关重要,一举满盘皆活。”
他说,一个“韧”字,铸成他在戏剧、杂文、散文三足鼎立,成就辉煌。所谓记性,就是博闻强记。魏明伦回忆起幼年读书时的情景说:“自幼无钱才唱戏,哪有盈余去买书。藏书楼是公家或师友们的,只有借书证是我的,寒舍是书的旅店,来的都是客,迟早得送走,这就迫使我下死功夫背书。”所谓悟性,就是读完书后,要认真去思考,去揣摩,去联想。“想想这篇文章或这本书的优劣,联想过去读过的与之相关的书籍,取其精华,摒其糟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我所用。”
谈及网络阅读,魏明伦说,我们正在进入“读图”时代,所谓“读图”时代是读书载体是电脑,阅读没有经过头脑思考,而是被电脑取代。“过去读书靠记性,存储所读内容,现在所有内容存在电脑里,苦读的乐趣就没有了,久而久之,读书不经过思考,人脑可能会退化。”魏明伦认为,由于读书少了,网络阅读多了,导致网络中出现大量的语言垃圾,正是因为读书少了,导致整体人文素质变低。“在古代,从母语到书面语言,会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来筛选,把好的东西留下来,不好的东西剔除掉,这张无形的手就是文化精英。但现在,网络平台出现后,这只手变成了文化低等人。”魏明伦告诫读者,多读有价值的书。“我对书并不是盲从,了解它、占有它、读透它,再提出反驳的观点。”成都晚报见习记者 李跃
洁尘:阅读改变人的心灵质地
世界读书日前夕,成都知名作家洁尘也分享了属于她的阅读感悟。在洁尘看来,阅读更重要的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她更表示,阅读是“4·20”芦山7.0级地震灾区群众灾后心灵重建的绝佳通道,“这个世界的挫折太多,个人遇到的困难更不计其数。但人能从阅读中获得勇气,获得克服困境的力量,阅读更能让人更理性地认识这个世界。”
洁尘曾任职于成都晚报,作为职业作家和知名影评人,洁尘直言阅读不但是自己的职业要求,更是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种,“我的生活早已经缺不了阅读,因为它长久地作用于我的心灵。”洁尘坦言,不少人选择阅读是因为它的实用性,“比如学习知识,掌握生活本领,也有人为了消遣而阅读,但阅读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此,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灵质地。”洁尘解释到,如今人与人的生活形态虽然各异,但本质并无太大区别,“阅读能让人的视野更为开阔,让人的心灵感悟到生活的美好,让人更好地享受人生。”
回顾自己几十年的阅读路,洁尘直言自己的偏爱其实一直随着阅历而变化,“年轻的时候,我也如一般的小女孩喜欢看言情小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则更偏爱一些能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书。”洁尘表示,多年来从未向人推荐读物,因为在她看来读书是一种私密的行为,它是与人心灵产生碰撞,对于不同的人,好书的标准自然不一样。不过洁尘建议,如果时间有限,阅读一些经典的读物是不二的选择,“书不是畅销就一定是好书,但经典读物一定是好书。试想,一本书经过了时间与万千人的检阅仍然得到肯定,你有什么不去读它的道理呢?”
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阅读的方式也变得更为多样,“碎片化”阅读受到更多当下工作忙碌的年轻人青睐。虽然洁尘在微博中颇为活跃,但她透露,自己并不支持“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让人快速获得信息,而人一旦习惯‘碎片化’式轻阅读,便很难静下心来进行深入阅读。我认为轻阅读甚至是无效的,因为阅读的作用并非是简单地获取信息,更重要的还是让人心灵获取营养,我用微博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一小时。”成都晚报记者 陈成
何小竹:读书是一种习惯
“刚开始,读书是一种学习,可以开阔眼界,更多地了解世界。后来,从事写作,读书也是为了学习写作的技巧。再后来,阅读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混时间或刺激思考的手段。”诗人何小竹笑着说。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书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他说,年轻的时候,阅读的兴趣偏向于文学,即小说、诗歌、戏剧等。中年以后,他更多关注的是历史、哲学、政治等非虚构类书籍。“年龄增长后,人越来越理性,感性、浪漫的东西少了,所以会偏重于历史、哲学等这些带思考性的书籍。”
后来,何小竹发现不读诗歌和小说的读书方式有问题。因为读小说和诗歌是滋养心灵的,看似无用,却又不可替代。“人有时候干出许多不可思议的傻事、坏事,就是因为文学作品读少了,缺少一种情怀,比如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怜悯之心、同情之心。”何小竹自己也在反思,现代社会的人更多读的是实用之书、功利之书,结果远离了人性中美好的东西。
在何小竹的成长过程中,给他影响最深刻的文学作品是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他说,高尔基不仅影响了他的写作,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让我对文学和写作产生了幻想,也想做高尔基那样的作家,同时也改变了我的人生选择。就因为高尔基没有上大学,而是把社会当大学,所以我也放弃了高考,高中没毕业就进了剧团,一边从事演奏工作,一边写作。”
谈及网络阅读,何小竹认为,现在很多人所谓的网络阅读,就是读微博,这种阅读不仅无效,反而是有害的。“它把人的思维割裂成碎片,像垃圾一样堵塞在大脑。”所以,真正的阅读还是要读书,读一部完整的书。阅读的状态,阅读的动作,都会对读者产生好处。就像打太极拳一样,让你在纷繁的世界安静下来。
何小竹说,阅读可以是慰藉心灵的力量,但对于正在灾区的承受苦难的人来说,阅读不是他们目前最需要的,“在这个时候,一本书远不如一包方便面、一瓶矿泉水那么起作用。”但是,当灾区的人们生理上的伤痛好了,心理上的创伤随之暴露出来,“这时,读一本书、一首诗,其获得的正能量就会超过一包方便面、一瓶矿泉水。”
有何好书推荐?何小竹说,读书无禁区,读自己想读的书就好。但他还是向读者推荐了一本当代作家韩东的长篇小说《中国情人》。他说,这部小说通过一男一女的情感故事,折射了近二十年中国的时代变迁。他希望读者通过这部小说,观照自己的人生,看见自己,也看清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成都晚报见习记者 李跃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