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唱片里的百年好声音
4月12日东方早报的文化版,用两个版的篇幅报道了“将修复10万余面唱片模版”的“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启动。和唱片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裘洲龙老先生从不认为唱片会被历史淘汰。他认为:“那种浓郁的味道是无可替代的。”这话我深以为然。
陈凯歌的《风月》和陈逸飞的《理发师》,其实根本就没拍出上海的味道。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更不会有上海的味道了。而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就通过这么几个弄堂巷口的镜头,加上老歌,上海的味道一下子就氤氲透骨。
前些日子,乐评家辛丰年老先生谢世。这次读到早报的报道中说,整理的唱片中收录的有不少是已经失传的地方剧种,因为文献的缺失,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要等到专家考证之后才能“认祖归宗”。我自然就想到了辛先生写过的一篇怀念“百代”老唱片的文章,这里不妨引录几句:
“粤曲唱片,当年流行的很多。这一片却是不同凡响,有可能还是绝无仅有。这是粤乐名师尹自重在一把小提琴上拉的广东音乐。洋为中用!曲名《柳娘三醉》。……这首无伴奏小提琴曲,的确是可以使听者心‘醉’的音乐。”
辛先生说的这张让其心醉的“百代”老唱片,还是上世纪40年代他在旧书店里淘到的。
记得小时候,家里也有过一台电唱机,父亲经常听的是评弹和京戏,至今我仍珍藏着好些老唱片。现在的CD不管取样频率有多高,但包含不了唱碟模拟凹槽所有的全部数据。黑胶唱片精准的音质,尤其是其受到青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留声机的唱针走出的音色,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充满历史感的琤琤弦索。
值得一提的是,评弹在上世纪20到40年代的上海滩,是有压倒性垄断地位的大曲种,当时播放评弹的私营电台很多,播出频率高,点唱点播也方便,因此灌录的唱片反而极少。而今听评弹的书场已寥寥无几,连电台电视台的评弹节目也已成了可有可无的串场节目。
漂亮的徐家汇公园,是这座城市绿化的大手笔。拆了大中华橡胶厂,拆了中国唱片公司,但保留了原来“百代”唱片的旧址。聂耳当过音乐部主任的“百代”也好,后来的“大中华”或“中唱”也好,据说库存的老唱片里还留有孙中山讲演的声音。提到老唱片,提到“百代”,我敢肯定它绝对不仅是海派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见证。
差不多一百年了,梅兰芳、马连良的早期资料,周璇、胡蝶、黎锦辉、陈歌辛乃至首次录音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些当年的“中国好声音”,真的是绝代佳音了。要从这10万面老唱片模版中发现、整理、挖掘出珍贵史料,实在开始得太晚,但也还算让人欣慰。
爱老唱片的人,就像是在谈一场执著的恋爱,不光是爱上一个人,而是爱上了有关这个人的所有的故事。这份爱就像是唱针,一丝不苟,一步不差。张爱玲说过,音乐永远是离开了它自己而到别处去的,到哪里,似乎谁都不能确定。我的理解是,这个别处,要么是人心,要么是忘却。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