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陈平原:大学文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作家

2013年04月13日 02: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卢岩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导师、现代文学及文化历史学家, 陈平原。

中新网4月13日电(刘欢)文学该不该进课堂?创作能不能被讲授?中文系能否培养作家?人们在热议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同时,也在反复追问中国的文学教育该何去何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认为,大学文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有志趣、有修养的人,而不是培养多少作家。

文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作家

孔夫子曰:“不学《诗》,无以言”。然而在当下这个注重市场、讲求实效、蔑视玄思的时代,“文学”如何“教育”,却成为一个疑问。在4月12日北大举办的“腾讯书院”讲座中,陈平原回望了中国文学教育史。他认为,从1903年开始,文学教育主要的目标已经不是培养作家了。

在陈平原看来看,传统中国的诗教跟今天的文学教育关系不是很大。在中国的历史教育史来看,文学并没有作为一个专业纳入教育体系。“试问李白杜甫师从哪一大学?沈从文自学成才,1923年曾在北大旁听,但那无关紧要;结识郁达夫、徐志摩、林徽因等作家,或许那才是关键。”

1903年开始,文学史成为了整个文学教育的中心。“从那时起,我们就没有指望学文学出来的人以后一定会写小说、诗。文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已经不是培养作家了,能出大作家很好,没有也无所谓”,陈平原说,“培养的是有志趣、有修养但是不一定创作的人才。”

如今的教授重“学问”轻“课堂”

那么,创作到底能不能教?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曾撰文称,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中文系教书时,讲课并无系统,直接就着学生的作业讲课。然而汪曾祺对他的评价极高,说他对学生非常用心,读后感甚至比作业本身更长。这种方式似乎更符合教育的本质“因材施教”。然而,之后没有大学再让沈从文他教书。

陈平原提到当年被遗忘的教学大师——顾随。若没有其学生叶嘉莹奔走呼吁,可能所有人都已将他遗忘。顾随是一个会讲课而不会写论文,鲜少出作品的老师。他讲课像说禅,学生们跟着他不断地记录他所渲染的氛围和世界。但是今天评价教授,谈的是著作,而不是课堂。“大学教授的本职应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出论文”,陈平原说。

“如今教授重‘学问’,轻‘课堂’。五彩缤纷的课堂,早已消失在历史深处。”

专业以外的阅读可以充实心灵精神

现场有读者认为,非功利的文学教育,才能培养真正的文化大家。如今功利的文学教育只能培养文字大师而非文化大家。陈平原回答称,完全超功利的阅读写作是不太存在的。但功利性文学也是有极限的,有功利,但我们也可以超越这个功利达到学术高度。

陈平原认为,专业以外的阅读大多是超功利的,为我而不是为人。但如今很多人为了生存而读必要的书籍。但是他表示,专业以外的阅读,是可以充实心灵精神的。

陈平原总在媒体采访中,建议大家读诗歌、读文学。他强调,这并不是出于身为文学教育者的“自我保护”,因为文学没有“实际用处”,脱离于生活之外,是一种纯精神的享受。所以他希望大家热爱文学、多读文学。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