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我也惊奇自己一直坚守在文学前沿”

2013年04月06日 07:04
来源:广州日报

第四届中国图书势力榜获奖作品《刘心武文存》

《刘心武评点》

刘心武作品之《四牌楼》

刘心武作品之《钟鼓楼》

刘心武作品之《人生有信》

《刘心武谈建筑》

庄小龙摄

获奖作家刘心武幽默畅谈文学与人生

3月31日,由广州日报、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大洋网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图书势力榜”颁奖仪式在广州番禺隆重举行。3月30日下午,获奖作家刘心武携获奖作品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签售仪式。瓢泼大雨并没有浇灭读者的热情:数百粉丝排成长队希望能与刘心武先生“面对面”,有些读者在如愿获得签名后依然不愿离去。尽管刘心武先生一直比较低调,但读者始终都发自内心地敬重和热爱他。

刘心武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获奖的书籍《刘心武文存》收入的是他1958年到2010年年底公开发表过的文字,约900万字。对于该文存能够获奖,他谦虚地表达“很惭愧”——在他看来,文存里有些很幼稚的东西。同时,他再三强调,“我的《刘心武文存》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诚实。”

本专题采写及图(除署名外)

记者吴波

40卷本的《刘心武文存》,除了小说、散文、杂文以及评论外,各卷均附有《刘心武文学活动大事记》及《刘心武著作书目》,可备读者检索。

研究《红楼梦》受围攻口才得到锻炼

年过7旬的刘心武,虽然身体大不如前,但精神不错,眼光犀利,口才了得。面对记者,他笑称,“很多作家口才并没有文笔好,但我研究《红楼梦》,遭到众多红学专家的围攻,好像口才也得到了锻炼。”

刘心武告诉记者,《刘心武文存》收录的作品并不齐全,因跨越时间达半个世纪以上,很多发表的日期无法记忆,去图书馆无法查找,但是重要的文字,都在里面了。他表示,翻阅自己这40卷文字,特别是第39卷《懵懂集》, “我有时会脸红,有的文字,为什么那么幼稚?那么笨拙?那么紧跟主潮?那么背离真实?但那就是我自己写下并公开发表过的,不能隐瞒,只能留以备考。这说明我自己也应该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批评,对自己的失足进行批判。说真的,下决心编出这一卷,是需要勇气的。我的《刘心武文存》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诚实。”

刘心武告诉记者,出版《刘心武文存》并不意味封笔。“40卷《刘心武文存》不是我写作的一个句号。请注意它的截止期是2010年底。2011年我还推出了《刘心武续红楼梦》,还未定型,我的续红还需要加以修订,现在已经发现了一些硬伤,如‘令尊令慈’印成了‘令堂令慈’,‘浊玉’错印为‘拙玉’;一些细节需要精密对榫;其中诗词需加以改进等,待这个文本基本上定型了,才能补进《刘心武文存》。”

而2013年会推出新的散文集《空间感》和最近还出版了《刘心武评点〈金瓶梅〉》,以后怎样加入《刘心武文存》,他表示还需慎重考虑。另外,他一直在构思一部长篇小说,明年正式开笔,所以《刘心武文存》不是画句号。

“没前辈的保护就没如今的刘心武”

在中国,大部分著名作家都是以方言写作或者是因书写乡土题材而闻名于世,连续数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获奖作品均逃不开乡土特色。因此世界文学批评家认为,中国城市文学相比西方,简直差了一个世纪,而刘心武却是一个另类。刘心武的作品,都是着眼于城市,写了大量反映北京新、老市民“原生态”的生活。在城市文学领域,刘心武可以说是一面旗帜。

从中短篇小说《班主任》、《爱情的位置》、《我爱每一片绿叶》、《如意》始,继而有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纪实文学《五·一九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一直到《揭秘红楼梦》和拉出所谓“秦学”分支,诸如此类刘心武并非刻意,却多次引人注目地成了文坛焦点,甚至还在红学界和网络引发“围殴”和“口水”。

谈到《班主任》出版的插曲,刘心武说,“《班主任》收入在《文存》第10卷,这一卷以它命名。《班主任》虽然是我的成名作,但并不能代表我的文学成绩。在小说创作中,我自己最看重的是长篇小说《四牌楼》,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木变石戒指》、《小墩子》、《尘与汗》、《站冰》……短篇小说《黑墙》、《白牙》、《5-19长镜头》、《护城河边的灰姑娘》、《人面鱼》等。

刘心武处女作是发表在《读书》上的一篇评论,该文章发表以后,《读书》杂志领导以为作者是一个年事已高的学者,还登门拜访,而见到真人时大吃一惊。刘心武还回忆了一个故事:前几年,他去杭州出席一个笔会。一个陌生的老者老是看着他,和蔼地微笑。后来老者上前打招呼,“你就是刘心武吧?”后来详聊,刘心武才知道,老者是1962年元旦他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批评“文革”的文章的主编。当时的编辑和主编因为那篇文章受到牵连而被打倒,刘心武安然无恙正是因为报社的领导和编辑承担了一切责任。

刘心武告诉记者,老一代文人的风骨令他钦佩,如果当年没有那些前辈的保护,根本就没有现在的刘心武!

真正的名门之后

刘心武祖籍四川安岳,生在成都,曾辗转重庆,8岁那年随父亲上调来北京定居。在家排行第五的刘心武,本是父母生育计划之外的产物。他前面已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况且正值国难当头、生活动荡的1942年,母亲为打掉肚里的胎儿,遍寻偏方尽其所能,可每次服下打胎药都会呕出,最终没能阻止刘心武的降临。

刘心武是真正的名门之后,其祖父刘云门为同盟会会员,大革命时期的中山大学教授,早年与孙中山、廖仲恺、何香凝等关系非同一般,曾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和京都大学,并协助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还曾参加北伐,在家中救助过朱德将军,最后在日寇飞机的轰炸中不幸身亡,一同遭到毁灭的还有刘云门一生的心血结晶——商务印书馆拟出版的刘云门涉及文学、理学、医学、工学诸多领域的所有著作。

刘心武的姑姑刘天素曾长期陪伴并追随何香凝从事革命活动。作为何香凝的贴身助手,刘天素曾亲眼目睹何先生训斥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历史场面。这些史实如能详细整理,无疑是非常珍贵的。只是目前还未纳入刘心武的写书计划中。

对话刘心武:

“我现在最确切的身份是‘退休金领取者’”

广州日报:曾有评论文章标题为“刘心武:把锋利的刀对准自己”,您怎么看这句话?

刘心武:呵呵,我想他的“把锋利的刀对准自己”意思是要进行自我解剖的意思。当时我也接到很多朋友的电话,他们只看标题,以为我想不开了,这是一个误会。

文坛近30年来围绕我的一次次热点或焦点,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始料不及的。我性格羞涩、内向,不是一个善于制造文坛话题的人。写轰动一时的《班主任》,正值“文革”结束尚不足一年的1977年夏天,这是运气,如果“文革”继续下去,我会死得很难看。

我写作时并无多少信心,我家距离《人民文学》杂志社很近,稿子写成却不好意思贸然送去,宁肯花钱邮寄,第一次因稿件中附了短信而遭到邮递员拒绝,只得又换了一家邮局。此后逝水东流,时移世易,我也惊奇,不管文学多么地陷入低谷,我却一直令人称奇地坚守在文学前沿。我想对读者说,我年纪大了,也许与时代脱节,但我还没出局。

广州日报:您的红学研究打破了“红学”长期被红学家垄断的局面,这个意义是否远超越了对“红学”本身的研究?

刘心武:红学研究是一个公众共享的学术空间,谁也不应垄断。红学研究应该起到在民众中推广阅读欣赏《红楼梦》的作用,特别是拿国家经费、享受行政待遇的机构和专家,如果他们的研究效果是民众特别是年青一代对《红楼梦》越来越冷淡、越来越远离,那说得通吗?

我不是红学家,我从不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我一直欢迎批评指正。但我通过讲述个人的研红心得以及出版相关著作,确实已经起到了引起许多民众特别是年青一代阅读《红楼梦》的兴趣,这是令我倍感欣慰的。

广州日报:您怎样定位自己的职业身份?接下来有什么创作上的计划吗?

刘心武:把1993年出版的《刘心武文集》另算,单就在海内外出版的我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统计,已经达到178种,因此,我算得是个作家吧。但如果要最准确地界定我现在的身份,则是“退休金领取者”这六个字。

我目前仍在种“四棵树”,即从事四个方面的写作:小说、随笔、建筑评论、《红楼梦》研究。我在2009年在《上海文学》连载的大散文《十二幅画》即将出版。因年纪越来越大,所以做事、写作全随兴致,没有什么具体计划,想弄就弄,想歇就歇。

刘心武:

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等。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闻名文坛,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标签:文学 坚守 文坛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