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喇嘛”

2013年04月05日 10:11
来源:东方早报

“太阳是一个镜头,镜头外面有人。经常走在路上,我会去看太阳,我感觉它肯定是在记录我们很多事情。”

■ 纪录片《那个喇嘛》:一部与每个人成长经历相关的电影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谢升皓曾是电影《辛亥革命》首席执行导演。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谢升皓曾是电影《辛亥革命》首席执行导演。

“太阳是一个镜头,镜头外面有人。经常走在路上,我会去看太阳,我感觉它肯定是在记录我们很多事情。”小喇嘛圆峰说。圆峰是纪录片《那个喇嘛》的主人公,他喜欢走直线,认为可以专注精神,可是他觉得直线不好走,总是会跌下来,于是他高举双手,感觉自己在飞。

3月31日,导演谢升皓带着自己的纪录长片《那个喇嘛》来沪参加万语清影主办的“影像中国——纪录片巡展”的放映,活动当天,创智天地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在影片结束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位有学佛经历的观众感同身受地说:“这部片子不是在说佛学,而是真正让我看到了我自己。”作为嘉宾出席的文学博士、艺术评论人肖涛在看过此片后说,“这部影片好就好在保持着差异的对话性,是一个多异性的文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从哲学思考来体会,不信也是信,因为不信是怀疑主义。信和不信之间本就无从界定,信和不信并非体现在宗教上。”

谢升皓,1968年出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曾参与多部影视剧的拍摄,是电影《辛亥革命》首席执行导演。《那个喇嘛》拍摄于2007年-2008年,5年后导演才将其剪辑完成。《那个喇嘛》在制作完成初期,就得到了田壮壮、张黎等业界人士的褒奖,认为该片有难得的格调和视角,该片也受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12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盛典,并作为优秀纪录片被栗宪庭电影基金会收藏。

小喇嘛圆峰,山西人。4岁时被父亲送给一个出家人,辗转四海,10岁时被送到色达五明佛学院出家,少年时在学院和佛法中度过。2007年,18岁的圆峰随大活佛来到北京。这里的人们对圆峰提出了各种问题:你觉得什么时候最快乐?你相信爱情吗?你的信仰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什么?你喜欢现在的生活吗?圆峰一一老实作答,但他发现,这里的人谈佛论道口若悬河,竟然让这个本专业的佛学院学生哑口无言。

圆峰称这里为“红尘”。他跟着朋友们在这里吃喝玩乐,感受着以前未有过的人生体验。之后,圆峰困惑了,因为师傅说“城市的繁华生活是污秽和肮脏的”,为何人人都还贪恋这红尘世界?滚滚红尘,翻腾小喇嘛安静的心,也扰乱着尘世间的每一颗凡心。

影片结尾,小喇嘛经历红尘繁华后,最终选择回到真正让他感觉舒服的香巴拉——五明佛学院。导演在最后说,谨以此片献给那些在生命旅程上勇敢真诚地面对自己的人。

肖涛认为,好的作品中一定包含着寻找的结构,当然这也决定了它一定是一部成长类型的作品。他认为这部作品包含了“土”的成分。“‘土’即是尘土。去北京,是‘入尘’,在红尘中吃喝玩乐,是‘享受红尘’,最后回归色达,是‘出尘’,这个三段式结构,很类似但丁的《神曲》的结构,并且《神曲》第一句话就讲,‘在我人生的中途我迷失了自我’。”肖涛说。

早报记者在电影放映后询问导演这部纪录片带给他本人什么样的感受,谢升皓说,在见证了圆峰不断迷失又不断自我修正的同时,也完成了导演自己的成长。在访问中,谢升皓不停地重复一句话,其实我们与这个小喇嘛是一样的。在生命的旅程中不断地寻找,时而驻足思考,时而匆匆赶路。只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记得自己出发时的初衷?

《那个喇嘛》讲述了小喇嘛圆峰成长的故事。导演谢升皓说:“这不是一个佛学的电影,这就是描述我们每个人自己。”

《那个喇嘛》讲述了小喇嘛圆峰成长的故事。导演谢升皓说:“这不是一个佛学的电影,这就是描述我们每个人自己。”

“他的困惑和我们的一样”

东方早报:怎么遇到小喇嘛圆峰的?

谢升皓:有很多大活佛会来北京看病,身边就会有这些小喇嘛,算是助理,旁边跟着的除了助理还有管家。有些大活佛很有名气,来了之后会被北大哲学系邀请去讲课。有些则在民间云游,因为民间会有很多有这方面需求的人想要和活佛交流。我当时也是抱着一种求学的心态参加了这样的活动,就遇见了圆峰,他是大活佛的弟子。我刚认识他时,他是一个很干净的20岁男孩,如他自己所说,“塑造他自己”,一下就把我打倒了。这样的一个年轻的孩子,讲了一些佛学上的典故,给了我很深的启迪。之后我们就成了朋友。

东方早报:什么是圆峰红尘中最大的困惑?

谢升皓:忽然有一天,他和我说:“我有很大的苦恼,我很喜欢女孩子。”这一下子就把我难住了(笑)。我问他怎么办,他说,“我汇报给了师傅,师傅让我去看了天葬,人被肢解,肉和骨头砸碎后被秃鹫吃掉,最后我师傅说,‘你看,你喜欢的是个物质,物质的属性是空,你喜欢的是个空的东西。’”我听了觉得很残忍,就像圆峰自己说的,“怎么会是空的呢?我和女孩在一起,我就是高兴,不空呀。”因为佛学院的师傅只会关注他从人性到佛性的转变,不会去关注他作为一个正常的男孩子这方面的心理变化。后来我就逗他,我说:你这么迷恋红尘,要么你还俗吧。他很聪明,他说:“我不还俗,因为我没有你们这些应对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我还俗了,大概只能当个保安,如果当了保安,第一个礼拜,你们还理我,第二个礼拜,你们就不理我了。如果我还是这身衣服,无论如何,你们见到我都会鞠一躬。”(笑)他想得很明白,他有他的生存之道,他在平衡着自己和这个世界。多像我们啊!我们要听音乐、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我们要看到不同的颜色,去画展、看电影,读小说,为什么?不就是给自己的灵魂找一个平衡点吗?

东方早报:圆峰的师傅一再对他说外面的世界有很多恶的东西,但他还是有很强的好奇心。你塑造的其实是一个青春期的男孩,讲述的是他的成长经历?

谢升皓:没错,他从小就生活在学院,但并不是与世隔绝,宿舍里就有电脑,他也有手机,他对外面的世界非常感兴趣,一定要到外面看看,所以到了北京。结果他一来就对城市里所有的东西产生了迷恋。圆峰喜欢城市、画展,也喜欢唱歌,喜欢老狼,最喜欢《晴朗》这首歌,就像歌词里写的,“一切就像是电影,比电影还精彩”,城市生活对他来说真的就像电影,比佛学院精彩多了。他们那个地方每年的10月份,河里的水就冻上了,一冻上就不能发电,下大雪后就非常冷,要“挨”过这个冬天,不是“度”过这个冬天,每天起早做功课、背经文,还有考试。其实我认为,他的困惑和我们的困惑一样。对此我反复说,这不是一个佛学的电影,这就是描述我们每个人自己。我们和小喇嘛一样,他在成长路途中所遇到的,除了道路不一样,其他都一样。

东方早报:五明佛学院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谢升皓:那个地方海拔很高,空气稀薄,有三座大山,很荒凉。所有有信仰的人过来之后,就拿几块木板子在一块空地上一戳,说这是他的,那就是他的了,没有房地产。要求剃度,过去学习就学习了,没有毕业这一说,如果你愿意修行,一辈子都可以在那,除非你苦得学不下去,还俗走了。但那地方管理很严格,有汉人管家和藏人管家,如果你随便下山,拿不出假条,就劝你回家了。

东方早报:你是佛教徒吗?你怎么看圆峰?

谢升皓:我不是佛教徒,我认为佛教其实是门哲学,哲学是俯视生活,拨正你的行为。佛说,八万四千种法门都可以到达佛的境地,但是最终只有一个,人人是佛,简单说,就是自己是自己的老师。所以,如果你按照哲学思考去看他,他其实很可爱,首先他不说谎,表里如一,还不怕人家笑话。田壮壮老师看后就和我说,“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大活佛呢,他以后可能就是大活佛。”而对于这部片子,我还有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可以去信仰一个精神,但千万不要迷信。你看这个小喇嘛多好,他要塑造自己。后来一步步把他的光环脱掉之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这一辈子都是人性和佛性之间的博弈,然后到达一个境界,这是修行的过程,其实也是人这一辈子的过程。就像学者,总要从第一本书开始读,读了万卷书之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其实和小喇嘛是一样的。但是小喇嘛来到汉地,他觉得很奇怪,所有跟他对话的人,谈佛论道,都比他能说,而且说得他哑口无言,他插话都插不上。本来谈佛学是小喇嘛的专业,他也很着急,他想抛出一个咒语,把这些人都说服了,但是后来他想了想,真没必要。佛学里边有一句话,不要谈佛,一谈就错。就像我们人的生命,并不是说出来的,它是一天天自己长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圆峰还是很本真的一个人,最起码尊重内心感受。这也是他最可爱的地方,他要用他的灵魂吸收所有,感知一切。他内心有戒律,像孙悟空永远想着那个紧箍咒。他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荤,人家吃荤,他就在一旁点个小素菜,但是他需要和他们在一起,他需要那种存在感。“我是你们的一分子,特别高兴和你们在一起。”

东方早报:圆峰在意你把这部纪录片推广放映吗?万一师傅、教徒们看到了怎么办?

谢升皓:我曾经给圆峰打了电话,说片子做好了,但如果推广和传播,会有学院师傅、周围的佛教徒等很多人看到,也许会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问他害怕不害怕,或者担心不担心?他说,“我不害怕,当我被拍的那天我就已经准备好了,因为那个时候的一切就是代表那个修行时期的我,那就是真实的我。”我觉得他的回答非常好。这个浮躁的世界有多少人能够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并打破自己塑造的美好形象展示给别人?他是如此的真诚与难能可贵!

这里我要说说他的身世,父亲在没生他之前就总生病,后来有个人就对他父亲说,你以后生个儿子,你的病就好了,结果生了儿子后,他父亲的病就好了,于是他们全家信佛。在他4岁的时候,他父亲把他塞进了一辆公交车,因为公交车上有一个出家人,他父亲对那个出家人说:“我儿子就跟你走吧!”于是那个出家人就把圆峰领走了,辗转各地。圆峰的童年其实很可怜,跟着不同的出家人生活,所以他与生俱来没有安全感。后来我在看过很多次成片后,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喜欢女性,这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喜欢他妈妈,是因为他从小没有被他妈妈疼爱过。但是十年之后,他和他妈妈通电话,却是很超脱的,并不是鼻涕一把泪一把。所以我觉得,因为一个预言而走上了修行道路的圆峰,虽然他眷恋着红尘,但红尘也成就了他的修行,在人性和佛性之间,他变化着,成长着。所以我在影片的结尾写下:谨以此片献给那些诚实和勇敢面对自己的人们!

东方早报:你是剧情片导演,拍纪录片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谢升皓:现在拍纪录片很容易,机器很简单,韩国的导演拿iPhone4s拍电影,机器很简单造成的结果是什么,我们更加不去珍惜我们获得的影像,所以在拍之前就应该想好,我们拍什么,视点在哪里?《那个喇嘛》拍了一年,拍好之后,我一直没剪。当时认为自己太嫩,无法把握,于是素材一放就是5年,之后才慢慢把它剪完,直到现在我还有不满意的地方。拍纪录片很苦,尤其看素材,仔细标记时间码,密密麻麻地写好这个段落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非常繁杂的工作,我没有助手,这140小时的素材,找起来非常吃力。

拍剧情片有脚本,可以喊停,纪录片不可以。我记得司徒兆敦老师曾说过拍纪录片的四字箴言,就是“凝视倾听”,拍纪录片不能浮躁,要沉下心来,等人家把话说完。拍纪录片如同圆峰向佛,因为你喜爱,所以你愿意尝受所有的苦,但最幸福的是,你也会一边吃苦一边成长。

录入编辑:张珺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