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真实之欲与虚构之乐

2013年03月27日 10:06
来源:东方早报

法国导演欧容的这部新片确实是用他的摄影机把观众拖进几个法国家庭的生活内部,窥视、体察其间的欲望与嫉妒、失落和温情。

《登堂入室》海报

《登堂入室》海报

法国导演欧容的这部新片确实是用他的摄影机把观众拖进几个法国家庭的生活内部,窥视、体察其间的欲望与嫉妒、失落和温情。更让人惊喜的是,欧容用脉络清晰的简洁叙事,予人意蕴丰富、题旨多元的观赏乐趣。

《登堂入室》剧照

《登堂入室》剧照

《登堂入室》

导演:

弗朗索瓦·欧容

编剧:

胡安·梅约加

弗朗索瓦·欧容

主演:

法布莱斯·鲁奇尼

恩斯特·吴默埃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2012年10月(法国)

获奖记录:

第37届(2012)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费比西奖)特别展映单元奖

第27届(2013)西班牙戈雅奖最佳欧洲电影(提名)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最后的画面是两位男主角吉尔曼和克劳德坐在公园的长凳上望着对面的居民楼,十几扇落地窗户内上演着情节各异的家庭戏码,有人在遛狗、有人在做爱、有人在跳舞、有人在治疗,甚至有人端起枪扣响了扳机……法国导演欧容(Francois Ozon)的这部新片确实是用他的摄影机把观众拖进几个法国家庭的生活内部,窥视、体察其间的欲望与嫉妒、失落和温情。更让人惊喜的是,欧容用脉络清晰的简洁叙事,予人意蕴丰富、题旨多元的观赏乐趣——每推开一扇窗,步入一扇门,你都能领略到不同的风景。

希区柯克的《后窗》无疑是自我指涉电影观看机制的经典文本,本片的创作多少也有此意,以对他人生活的“偷窥”和“介入”作为叙事线索。只不过和《后窗》相比,本片不以目击凶案引发的惊悚迫力取胜,而是把故事置于“写作课”的情境之中,对“艺术虚构”和“现实生活”这对永恒关系的追索意图更为显豁,亦以此凸显法国式的文学气息和情感基调。

福楼拜高中的文学老师吉尔曼给学生布置一篇周记,要求他们如实记录自己的周末生活。在众多陈词滥调的作业中,吉尔曼意外地被克劳德“未完待续”的作业深深吸引。克劳德描述了自己如何以当数学家教为名,潜入同学拉法家中窥探他们的生活,特别是自己一见倾心于拉法的母亲艾斯戴尔。

看上去,这似乎是一部问题少年片,讲述叛逆的少年如何突破传统禁忌,和同学母亲发生了一段不伦的偷情故事,这种方向和路径在风格大胆的欧洲片中并不少见。但问题是,这些“事”虽然是以真实影像的形式予以呈现,但它毕竟是克劳德“写”出来,吉尔曼“读”出来的信息,它究竟是否在现实中真实发生了,令人存疑。

影片越往后发展,观众对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越是难以判断,虚虚实实,真假莫辨的乐趣也愈发浓烈。因此,影片不可避免地牵引出了另一层面的涵义,那就是虚构创作和真实生活的对应关系,一个讲授文学创作的教师和一个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这样的角色设置为探讨这一题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片中有不少吉尔曼和克劳德针对作业的单独讨论,如何刻画人物、改造情节,从而使得这个“故事”更为扣人心弦。在两人的对手戏中,契诃夫、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大作家名字和“冲突”、“角色”、“读者”、“障碍”、“情感关系”、“讽刺小说”这些词汇连缀而出……“登堂入室”这个译名可算是一语双关,既指在小说故事中,克劳德以偷窥者的身份介入拉法的家庭空间,又意味着在电影故事里,文学志向始终未酬的吉尔曼把希望寄托于克劳德,引领他步入文学创作的这道门。

“现实”可以操控、左右“虚构”,如克劳德因为吉尔曼的排斥而对作文中拉法上吊自杀的结局做出了修改,又如影片结尾处,他俩望着对面的两个陌生女人,各自虚构他们心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与此同时,“虚构”亦可以反过来影响“现实”,文本可以主动介入读者的现实生活。吉尔曼阅完作文中拉法自杀的段落,进教室后又发现拉法缺席,他惊慌失措地致电拉法家,发现拉法只是因病请假,虚惊一场。此时,吉尔曼已经不再限于偷窥他人生活的共谋者和指点学生创作的领路人,从这两种身份中获取乐趣与激情之后,他转而希望克劳德终止这一故事,因为他已经不敢再继续阅读下去。

克劳德说:“数学至少永远不会让我失望”,也许相对于虚构的文学,数学更理性更真实。那么,影片中真实的现实生活又是什么?克劳德自幼母亲出走,父亲残疾,因此,他才会对同学拉法的父爱母疼心生嫉妒与向往。在潜意识里,他希望占据拉法在家庭中的位置,对拉法之父的洗澡想象和对拉法之母的爱慕之情皆受这一潜意识驱使。

当吉尔曼自言和妻子未能生育时,克劳德追问:“你就从来没想要过一个?”此时,我们可以进一步洞察克劳德对于拥有父爱的焦虑与渴望。克劳德、吉尔曼和拉法,三个家庭,不论是底层还是中产,都有着各自的家庭问题:事业受挫、感情隔阂、父子关系……空虚和压抑催生焦虑与欲望,这才衍生了对他人生活的偷窥,进而介入和拥有的心理动机。

影片最后的“扭桥”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在情节翻转中让人恍然大悟角色的行为动机。在“虚构”中,克劳德的欲望(带拉法母亲离开)没有得到满足;而在“现实”中,克劳德的欲望(陪伴在吉尔曼身边)看上去却是实现了。因此,影片的另一个题旨是关于“缺失的补偿”,一个自幼缺失父母疼爱的少年如何用自己的天分和计谋,以围魏救赵的方式,用虚构的恋母故事最终换取父爱的真实效果。而人们走进影院看电影,不同样是对 “身不能至之生活”和“心无从达之欲望”的一种想象性满足?克劳德坐在公园长凳上偷窥拉法一家的生活,而观众则坐在影院里偷窥克劳德的故事,其实,他们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克劳德?

无疑,《登堂入室》是一部“聪明”的电影。导演欧容和剧中16岁少年克劳德一样用精细的手法和缜密的细节设了一个请君入瓮的“局”,只不过,克劳德的对象是老师吉尔曼,而欧容的对象则是正在观看影片的,你和我。

(作者系资深影评人)

录入编辑:任凭

标签:虚构 片中 影评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