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大雪中,静悄悄送走文学巨匠 他与俄罗斯所有伟大文豪同在

2013年03月15日 05:56
来源:成都商报

北京时间昨天下午4点,俄罗斯文学巨匠、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瓦西里耶夫遗体告别仪式在莫斯科“文学家之家”举行。俄罗斯第一频道和俄罗斯新闻社用沉郁的语句称:今天,在莫斯科,人们目送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瓦西里耶夫最后一程。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除了他的亲人朋友外,还有一些他的崇拜者,不过可能由于大雪的缘故,遗体告别仪式和葬礼场面多少显得冷清寂寥,老瓦的离别,更显得静悄悄。

回望

一个文学时代的凛然飘逝

肃穆的哀乐奏响。在“文学家之家”的大厅台子上,安放着瓦西里耶夫的遗体,由四名战士组成的仪仗队庄严地守卫在旁。旁边摆放着瓦西里耶夫的遗像以及俄罗斯作家联合会、俄罗斯出版署等敬献的花圈。人们注意到,遗像选用了老瓦生前最著名的那张“回望”,俄罗斯第一频道的转播镜头推进,给了这张遗像一个长长的特写,这是最后的告别。画外音里提到,“瓦西里耶夫被称为‘卫国战争的记录者’。与其说他在写战争,不如说他在写人性。他的离别,代表着一个文学时代的凛然飘逝。”

现场不断滚动播放着俄罗斯各界对瓦西里耶夫的悼词,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发来的是:“瓦西里耶夫的书,纵使时间流逝,却能永远温暖人心。”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瓦莱瑞·甘尼切夫则表示,“瓦西里耶夫用人类的情感和怜悯之心,创造了属于俄罗斯民族的角色。他的作品,是爱、死亡、和内心深处极致温柔的结合。”瓦西里耶夫曾经的同事,俄罗斯作家安德烈·拜茨深情地追忆,“瓦西里耶夫敢于讲真话,但他现在走了,最后一个斗士作家走了,他与俄罗斯历史上所有伟大文豪同在。”

贡献

孩子因为他的作品爱上文学

俄罗斯电视5台的主持人说:“遗体告别仪式开始1个小时后,也很难说是有很多人来和他告别,这可能是莫斯科降大雪的缘故。作者虽然书很有名,小说中的人物也广为人知,但作者本身,因为其谦逊的性格,所以社会名气并不是很大。因为瓦西里耶夫曾经是军人的缘故,所以现场有许多国防部以及军人送上的鲜花。灵柩旁边也有庄严的仪仗队。虽然他被人们称作是‘前线作家’、‘战争作家’,但是他自己却称自己是‘写中尉的战争’的作家。他的战争是小人物眼中的战争,是大家都能懂得的战争。到场的很多中学的老师都表示,孩子们是因为他的作品爱上了文学。”

而据俄罗斯广播之声的记者报道,在遗体告别仪式开始前半个小时,就已经有近千人等待入场,人们手中拿着他的书,像送别自己的父亲一样沉默。

在告别仪式上俄新闻出版和传媒署署长米哈伊尔·谢斯拉温斯基还朗读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片段。谢斯拉温斯基说,“这本书教育了几代人,书虽小,却是伟大卫国战争的百科全书”。

落幕

老瓦成为“安静的居民”

在遗体告别仪式后,瓦西里耶夫的灵柩在车队的护送下驶向瓦甘科沃公墓。媒体则远远跟在后面,像是一场遥远的目送。葬礼极其简朴,人们并不意外。这是莫斯科最大最著名的公墓,位于莫斯科的西北部。占地面积50公顷。公墓靠近新瓦甘科沃村。在瓦甘科沃公墓中安葬有著名诗人叶赛宁、俄罗斯第一个帆船运动的奥运冠军季米尔·皮聂京。著名画家萨夫拉索夫、苏里科夫等。

俄媒体昨天讲述了为何要将瓦西里耶夫葬在瓦甘科沃公墓的原因,因为公墓的名字正无声地述说着它“安静的居民”的安息方式。要知道,“瓦甘科沃”在古俄语中是对流浪艺人的称呼。而在后期,则有一种“柔和”、“温暖并抗争”的意味在其中。更重要的是,先于他去世两个月的夫人就葬在那里。很显然,俄罗斯人想让他们的文学家瓦西里耶夫能够得到真正的安息,不再流浪。经历过风雨漂泊、战火纷飞的一生,老瓦和他那一代文坛大家的安息具有特殊的意义。

宋碧君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延伸阅读

苏俄文学曾是国人的精神武器

苏俄文学在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中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刘文飞介绍说,那时苏俄文学的翻译传播,主要是作为精神武器而不是艺术欣赏。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资深俄语编辑张福生认为俄罗斯文学非常有价值,而且当前的翻译水平总体也还不错,可是目前在中国的图书市场就是不红火。另外,在这样一个时代,通俗文化和物质需求高于精神需求,而俄罗斯这个民族天然地深沉、深刻、厚重,“文以载道”、人道主义、人类悲悯的情怀和传统很悠久,与当前年轻人的精神面貌不太搭调。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过去的火热本来就是不正常、非理性的,现在的回归也属正常。他期待着俄罗斯文学翻译在辉煌过去的基础上,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据《中华读书报》

俄罗斯文学巨匠现状

《活下去,并且要记住》作者

还活跃在俄罗斯舞台上

在瓦西里耶夫去世后,记者一直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文版本的责编联系,从他口中获悉一些瓦西里耶夫和中国的接触,以及瓦西里耶夫那一代文学巨匠的现状。

著名的俄苏文学专家王金陵是最早翻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译者,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成为流传最广的版本。成都商报记者联系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资深俄语编辑张福生,他作为该书责编,与王金陵交往密切。当几日前听闻瓦西里耶夫逝世的消息,张福生便感到悲痛,他称,王金陵的代表性译作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所以她和瓦西里耶夫有联系,记得王金陵曾给他看过瓦西里耶夫赠予她的一本亲笔签名书,写了一句话但不记得了。遗憾的是王金陵年过八旬后现在卧病在床,神志不太清醒不再接受采访。

张福生称,“从出版来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卖得很好,几年前还修订过,增加了插图版,这本书每年印刷两次到四次,去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印了两次。今年准备加印。”

张福生认为,自苏联解体后,老一辈的作家也退出历史舞台,不愿再写。新一代的作家也不再出现拉斯普京、瓦西里耶夫这样有思想的作家。后来到了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俄罗斯当代小说《百事一代》算是后起之秀,但也是模仿西方。

他称,那一代的作家即使健在也不再写作,但有一个例外是76岁的拉斯普京(代表作《活下去,并且要记住》),他还活跃在舞台上,一直在写作,但已达不到之前的高峰。成都商报记者 陈谋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