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一霎时,我们都很“民国”了

2013年03月09日 04:05
来源:长江日报

一霎时,我们都很“民国”了

□吴业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似乎十分地推崇民国时期了:民国的政治也清明,经济也发展,文化繁荣,言论自由,百家争鸣堪比春秋,文华风流直追魏晋。言必谈“民国”,行必范“民国”,一霎时,“民国”已经成为时尚。

据说教育是民国的好。前些时,有报道说一些孩子的家长四处收集民国的教材,以至于如《商务国语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等民国教材,一时间洛阳纸贵

文人们在精神上,是要将“民国”进行到底的。徐志摩的诗和林语堂的散文,是一定要背诵几篇的。一首《再别康桥》,自濮存昕在一个场合朗诵以后,“轻轻地来了”、“轻轻地走了”,便不绝于耳。其实,殊不知,经历过“冲,冲,冲,我们是革命的工农”的舞台氛围洗礼的人们,凡事要想“轻轻地”,还真不是容易的事。

更高级一些的当代精英,那一般的都是要在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大师们身上下足了功夫的。从梁启超的文章,到辜鸿铭痴迷缠足,都是要认真研究和考证一番至数番的。至于蔡元培的道德、陈独秀的主义、胡适对《红楼梦》的考据,再至于王国维见了溥仪是否下了跪、梁实秋喜欢吃西湖醋鱼等等,总之,一应的民国大腕或者中腕的陈年轶事,绝对是成就如今象牙塔里那些先生们著作等身的取之不绝的源泉。不太行时的民国文人貌似只有一个,那就是鲁迅,该老先生文章本来就艰涩难懂,再加上近十年来,一盆又一盆的脏水一个劲地泼到他的身上,因此,似乎言之者寡。

不仅是文坛上注重民国,做派上也是要极尽模仿民国的。上海淮海路上的民国洋房,经过整旧如旧,改造成了会所,起码也是酒吧或者咖啡馆,据说趋之若鹜,直把那些在三亚的海边,或者其他的海边、江边、水塘边花巨资建一幢中西结合(其实是不中不西)别墅的大款们比作了土财主。武汉江边老租界的里分洋房,不管是已经颓壁残垣还是硬木地板被白蚁腐蚀得千疮百孔,近几年便也金贵起来,在经过一番大拆大建之后,一夜之间,似乎冒出了诸多的有识之士,对那些消逝了的民国建筑,哪怕是一块日租界的界碑,都痛心疾首,言之必作捶胸顿足状。

作为一个时代,民国时期的38年,因为距离我们很近,也确曾创造了十分灿烂的历史成果,尤其是“五四”所传承的精神,一直影响到当今年代。时下所出现的“民国热”,对民国时期物事的留恋、追忆乃至于消费,实际是处在当今这个浮躁社会中的人们思想焦虑的体现,是对民国社会的理想化。我们纪念民国,怀思民国,其实应该更注重于继承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继承那时思想家的独立精神。

写到这里,猛然发现自己的案头,关于民国的题材的书实在是太多了。检索了一下自己所写的一些小文,其实我也在模仿“民国”,譬如,“大约”、“大致”这样的当代词汇不用,偏要写成“大抵”,“喜欢”要写成“欢喜”,颇有点“方鸿渐”们的意思。正如同央视的主持人,偏要模仿港台主持人的腔调,将“有”动词滥觞——“那,我是有对他做了一个采访”。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