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话说“西关小姐”

2013年03月08日 07:04
来源:广州日报

生猛 广州 淡定 广州

黄天骥

我世居广州西关,在“三八”节到来之际,有人问我有没有见过“西关小姐”?又问是否凡是住在西关的小姐,都可称为“西关小姐”?说实在的,我的母亲、表姨,便属“西关小姐”。这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定含义的称谓,与美不美无关。

前些时,某些单位举办“西关小姐”大赛,找了些年轻貌美的姑娘,打扮得扭扭捏捏。这模样,其实只是搞笑的选美。她们与“西关小姐”,并无共同之处。

所谓“西关”,过去是指广州西面的城关,是清中叶以来城乡的结合部。那时,光复路一带称为上西关,多有手工业作坊。至于下西关,才是西关的核心地段,指的是逢源、宝源、多宝附近那一片大街小巷。

在上世纪初叶,珠三角一带富裕士绅,多喜欢居住在西关,因为这里既靠近“城里头”,又与郊区接壤,方便返乡,所以,西关青砖大屋鳞次栉比,成为广州当年富裕的名区。士绅多讲究“诗礼传家”,他们的子女,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而当时国门渐开,西方文化传入。西关一些稍为开明的士绅,也逐渐改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让女孩子到新兴办的学校里学点科学文化知识,所以,“西关小姐”并非广州漂亮女性的代名词,她们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部分出生于西关中上人家,既受到传统礼教的影响,又接触了新的思潮,稍具开放意识的知识青年女性。

“春江水暖鸭先知”,年轻妇女的服饰打扮,往往是一定社会思潮变化的风雨表。例如抗战胜利后,广州许多女性开始烫头犮,穿短袖旗袍;新中国成立后姑娘们烫发的不多了,或穿“列宁裝”,或穿“布拉吉”亦即连衣裙;“文革”时女子一律以穿藍、灰色的中山裝为时尚,间或遮遮掩掩在脖子上露出些鲜艳的颜色以资点缀。改革开放后,一些女性开始穿牛仔裤或喇叭裤,陆续发展到袒胸露背,有人甚至类似白居易所说的“乌膏点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以奇特怪异惹人注目。不过,这都是后话。

“西关小姐”优越的身份,决定了这族群有着浓重的阶层烙印。老广州人流行过一句嘲笑她们特殊的说话方式:“阿四阿四(四,讲成si),揾条锁匙(si),打开夹万,■张银纸(ji),买斤荔枝(ji),睇好唔好味(mi)”。典型地表现出“西关小姐”既要拿身份,又故意咧开樱桃小嘴作秀的神态。

“西关小姐”有文化,有知识,举止斯文大方。她们可以活泼地说笑,却从不会光着膀子见人,上街时,衣袖必略长于肘。她们不梳辫子,也不烫发,梳着有留海的短发。她们能与男朋友一起上街,但若谈婚论嫁,仍需凭媒问聘。她们有开放意识,但也有旧传统的长尾巴。到1932年前后,她们有人投身革命,奋起抗日;有人献身科学,名医梁毅文就是典范。当然,更多的人在时代洪流中载沉载浮,或在家庭中黙默地度过人生。

现在,妇女是社会建设的“半边天”了,想当年,“西关小姐”只属旧传统与新潮流融合的产物。而从她们半新不旧的思想烙印中,我们则多少可以体悟妇女解放道路的曲折,更珍惜改革开放,更尊重妇女的地位和作用。

标签:小姐 西关 话说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