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方方聚焦蚁族:而今已不是靠努力改变命运的社会

2013年03月06日 11:42
来源:中国网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3-03-06 08:46  责任编辑: 任子鹏

在《武昌城》之后,方方把目光投注到了现代生活,这次的投注很彻底,彻底到连刚刚刊发了她新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的《十月》杂志主编宁肯都吃了一惊。在这篇小说里,方方第一次把目光对准“蚁族”,而她也用主人公涂自强的命运告诉人们,在今天的社会,已经不能只通过自己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了。

小说诞生:一篇报道+“蚁族”的说法

一年前宁肯向方方约稿子,方方只告诉他,自己在写一个特殊的东西,至于怎么个特殊法,宁肯并不知道,怕干扰了作家写作,他也没多问。等到方方给宁肯看的时候,宁肯吃了一惊。

这篇名为《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的中篇小说的主人公涂自强是一个刚刚考上大学的贫寒农家子弟,村民们因为他的录取通知书而无比兴奋,人人都跟他讲,以后去了城市里要当大官,当了大官以后可别忘了这些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他的大学学费一部分是乡亲们用零钱凑的,另一部分是他徒步从山区走到武汉的路上打工挣来的。

大学四年里涂自强从来没有停止勤工俭学,也一直因为害怕花钱而连续几年没有回过家。但是四年后他不得不面对毕业就失业的现实,没有人脉、没有财富的他在城市里找工作四处碰壁,他过着典型的“蚁族”生活,在合租的陋室中艰难度日。而方方也给了让他一个永远无法“翻身”的结局——死亡。

谈起这部小说的创作,方方说,几年前她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篇稿子,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一路打工步行到武汉上大学,他交学费拿出来的都是零钞,那都是他打工挣来的钱。这件事给她的印象特别深,那时候想把这个素材写成一个短篇。写了开头之后,又觉得还没有完全想好,就又放下了。之后,关于“蚁族”的说法慢慢多起来,方方也在生活里常遇见这样的一些年轻人——电脑坏了,来修电脑的小伙子;马桶坏了,来维修的年轻人,都很有礼貌,谈吐间方方觉得他们受过高等教育。而这些人也并没有愤世嫉俗,很平静,觉得这就是他们的人生。方方常常在想,那个几年前报纸上报道过的打工上大学的孩子,会不会就是这些年轻人中的一个,这也让她有了继续完成这篇小说的动力。

评论家李静:这不是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方方的这部中篇完成后,同样是作家的宁肯感叹说:“同样是作家,方方怎么就这么有现实情怀,愿意把目光投注在涂自强这样一个人身上?她关注到的现实为何我关注不到?做了这么多年的‘医生’,她为什么对‘病人’还可以这么投入?这让我深思。”

宁肯说,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读书是可以改变个人命运的,从科举开始这样的事实没有断过,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路遥在《人生》里所描绘的依然是农村孩子考进大学后命运的改变,大学毕业后进到机关分了房子。但是到了现在,这样的一条道路越来越被封死,“整个社会非常危险,看不到希望,这样会出大问题。”

而宁肯和文学评论家李静都尤其提到了方方塑造的这个人物特别的地方就在于,涂自强不是愤青,永远那么乐观。“我觉得这篇小说高就高在这个地方,在过去这类题材中,作家更愿意把主人公的底层生活写得多么惨,多么愤怒,这样的写法容易写俗。但方方没有这么做,她这样的描写反而达到一种力量。涂自强的真实命运也和他的乐观主义形成反差。”宁肯说。

李静也提到,方方抓住了“蚁族”这个重要题材,这样一个庞大群体到底里面的主人公是怎样的生活状况?精神世界如何?这些在以往的文学里表现得不是太多,但这又是人们都会关注的题材。“作家涉及这个题材,蛮有职业敏感,表现出极度关心时代、社会状况的强烈情怀,所以写这样一个主人公很吸引人。”

主编宁肯:对社会的审视缺了点自由感

“这是一个人的悲伤还是时代的悲伤?”这也是宁肯在看完小说后的感慨。曾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路遥笔下的那种凭一己之力改变命运的人生在今天还有没有可能?宁肯认为这部小说的意义就在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弱势群体没有资源,什么时候才能翻身?什么时候才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宁肯在采访中也给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恐怕暂时没有答案,或者答案比较残酷。

不过李静也提到了对这篇小说不满足的地方,她认为小说对人物的性格描写粗了一些,缺少刻骨铭心的细节。而且“小说只有中景近景,缺全景和特写。人物的质感和说服力欠奉。作家对社会的审视缺了点无所回避的自由感。中国作家整体来说,缺少结构性的精神框架,致使笔下的人物和空间比较平面化。”

标签:方方 孩子 命运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