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百年带河路从此成记忆

2013年02月27日 07:02
来源:信息时报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郭仲然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承载着城市历史和街坊记忆的百年老路带河路即将从地图上消失。

这条位于荔湾区的带河路因有9个弯而被称为“广州市旧城区中最弯曲的道路”,源胜古玩街也兴起于此。1996年,带河路被并进康王路,仅存的151号至175号的13户人家成为“历史遗址”。而本月初,一则拆迁延期公告称,因道路扩宽的需要,带河路151号~175号等房屋将于今年底前拆除,这意味着带河路将完全消失,成为历史。这一消息随即引起不少老广州的不舍和怀念。

600米有9个弯,又称“弯曲路”

带河路位于荔湾区内,南起长寿西路,北至龙津中路,全长575米,宽10米。据文献记载,当年西关涌流经至现在的文昌路以东时,被分成了南北两条支流,因其形状如丝带一样,故取名为带河涌。带河涌又分成三个部分,顺母桥,带河路和卢排南,曾经是上下西关的分界线之一。1921年,广州拆城建马路,带河涌被填埋,路面铺上沥青后,改名为带河路。

有老街坊说,带河路建成之前大家都叫这里“弯曲路”,因它像字母“S”一样,弯弯曲曲。曾有细心市民数过,这条不足600米的路有9个弯,而无论站在路上哪一点,都无法看到路的另一端,可谓广州最“弯曲”的道路。相传当时的国民政府在修筑这条路时,本来设计上是笔直的一条路,但在开路因该拆的房子为达官贵人或有钱有势的“皇亲国戚”所有,施工受阻挠,不得不绕开这些房屋,转拆老百姓的房子,弯弯曲曲由此而来。

荔湾区文物管理所的黄所长介绍,从龙津东路数起,带河路由芦排里、都堂街、龙翔里、带河涌边、晚景里、捷龙里、猪仔圩、兴龙里、河溪涌边街、成金里、源胜西街组成。1996年,广州市政府为解决荔湾区没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主干道带来的交通问题,决定实施道路扩宽工程,于是,带河路和镇安路、康王直街、康王上街、康王下街一起被拉成一条笔直的康王中路。

如今,带河路已从地图上消失了,将近600米的带河路只剩下151号到175号共10多户人家。带河路“九曲十三弯”的境况已一去不复返,只剩下30多米靠西边的一列商铺,被街坊笑称为“带河路遗址”。

道路被拆,记忆和情怀仍在

虽然1996年带河路已被拆除了近九成面积,但“带河路”这个名字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过去15年间,长寿西路上依然屹立着一个“带河路站”,而龙津东路也有一个“带河路口站”。不过,2011年7月,公交部门公告“因站名失效以及不合理等原因”,原“带河路站”及“带河路口站”更名为“长寿西康王路口”站和“龙津中路”站。有市民笑称,“带河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不仅名字留在公交站牌上,乘坐公交车经过的市民还能从报站中听见这个地名,由此多‘存活’了近15年”。在公交站名更改前,有不少市民带着相机到车站牌附近拍照留念,在它成为历史前和它作最后的道别。

现在留存的带河路151~175号只有30米长,除了一间是住宅,其他均为商铺,路面也已从沥青路改成水泥路,已经没有车辆通行。而这段遗留下来的带河路为当年的中段,只有少许弯曲,已不能再被称为“弯曲路”了。

【口述历史】

道路虽短,公厕奇多

林伯一出生就住在带河路,已60多岁的他,目前在带河路经营一家继承自父亲的士多店,见证了带河路的兴衰,可谓最有发言权的老居民。他说,以前带河路什么都有得卖,咸鱼、凉茶,蜂窝煤店、杂货店都有,而源胜古玩街还有定期的天光墟和古玩陶瓷,公仔书店铺也有两间。

而对他来说,带河路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公厕特别多,不足600米长的路上有5个公厕。据他回忆,带河路的第一个公厕位于带河卫生院旧址旁,第二个在带河路51号附近,街坊戏称为“51号兵站”,第三个位于现在第四中学附近,第四个在龙翔里和都堂街之间,第五个就在猪仔圩。

“以前在这一带居住的都是中下阶层的街坊,家里面积不大,一个房间通常分割成多个单间出租,人口也密集,因此公厕成为这一带必不可少的城市公共卫生设施。”林伯说,每天傍晚7点半左右,清粪工人就会摇着铃、挑着粪桶上门“倒夜香”,清倒屎塔、尿盘、粪桶等。住在近郊的农民还会挑着粪桶争着上门找“客户”,哪户人家给了他们粪便和尿,中秋节时就会赠予芋头、番薯等农产品,因此各家各户都乐于把粪和尿集存起来,让农民来收集。

“天光墟”寻宝,要带电筒

而对带河路以外的老广街坊来说,提起带河路,脑海里首先闪现的很可能是古玩玉器。改革开放后,广州旧城区逐渐形成了三大古玩集市,清平路古玩街、带河路古玩街和荔枝湾路古玩街。其实早在清代,源胜西街及带河路、长寿路一带,已是广州玉器集散地和加工场。1900年9月,带河路上长达200米的商业长廊——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正式开业,内设150个档口。建国后,1958年政府街道整治污水涌,建成了渠箱硬底化、水泥板的涌面,也就是现在的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近年,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经过新一轮装修,更具古色古香的味道,两边仍是有着历史痕迹的矮房,虽然繁华景象不如往日,但是感觉仍在。

今年83岁的宋伯是广州的“十大义工之星”,闲余时间他就坐在龙津东路给路人提供“免费咨询问路”服务。他说,以前带河路的源胜古玩街有个“天光墟”,早上天还没亮,商家就拿着自己珍藏的古玩来此摆地摊,买家要拿着电筒来淘宝。现在每逢星期二,早上6点至8点,仍有卖字画、旧工艺品的天光墟摊位。一位住在源胜工艺街内的老街坊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初,在他只有10岁的时候,总爱和同学带着电筒去天光墟寻宝。当时电筒“一物二用”,既可照路,也能照清想淘的宝物。而天亮后不久,趁墟的人潮便渐渐散去,“天光墟”因此得名。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