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想读懂永川城事,先看这260幅石刻画

2013年02月01日 03:33
来源:重庆晨报

在渝西广场附近玉屏河一带,总有那么一些小孩,蹲在沿河两岸的护栏边,抚摸着护栏上的石刻图案。这些刚刚完工不久的石刻,以连环画的方式展现了永川建城以来的历史典故和景致。部分图案所反映的古代生活场景,有的名称或已更改,有的或已完全湮没在时间长河中。

如果你有闲暇时间,不妨像孩子们一样,俯下身子,去仔细品味一下永川的过去。

260个画面还原旧场景

昨日,石刻的设计者、永川区文化馆群文部副研究员赵毅告诉记者,这批石刻总共有260个独立画面,采用白描的手法,系统展现了永川古代城区从东大门穿中大街至西大门一带的风土人情。

赵毅说,石刻初稿成于去年八九月之间,后又请永川文化界的十几位前辈一起进行诊断,以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场景。

“很多画面其实是二次创造。”赵毅承认,几十年来永川城区变化太大,有时由于年代太过久远等原因,现在已经没人知道旧时场景。永川古时为成渝之间交通要冲,来往于两地的客商众多,城郊还有一处地名为“美人店”。赵毅在当地问了很多人,他们都不知道这个地名的由来。赵毅推测这曾是一家比较有名的客栈。在他的笔下,宾客云集的“美人店”又活了过来。

既然要完整表现永川风貌,茶文化、竹文化和饮食文化也必不可少,茶楼酒肆、竹木制品、松溉九大碗、朱沱汆汤肉、豆豉鱼等也出现在石刻图案中。“太古代的没有展现,太现代的容纳不下。”赵毅说,这批石刻主要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永川的风土人情,不少画面都是画家根据老人的叙述和历史资料凭想象所创作出来的。

市民可从文井桥沿一侧河道,经秋月桥漫步到玉屏桥,仔细观察河道护栏。一侧的河岸约长600米,两岸护栏的石刻图案均相同。

大小南门究竟有无城门?

大南门、小南门一带是永川城区最繁华的区域之一。记者在街头询问几位市民,大南门和小南门如何得名?不少人都说,大概曾是城门所在地。

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赵毅告诉记者,设计时曾向几位老人专门请教过这个问题。老人们说,小时候还曾看到过永川的城墙,不过却没有城门。在赵毅的笔下,大南门和小南门的城墙仍在,中间却有一段空白,其两边竖立着两个碉堡式建筑,也没有城门。

南大门、小南门真的没有门?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担任永川档案馆馆长的屈景益老人告诉记者,根据历史资料,城门于民国时期已被拆掉。

永川县衙原设于大什字

赵毅的笔下还有雄伟的永川县衙。谈起永川县衙,不少人第一印象说的是松溉古镇的县衙。其实,自唐朝置县为始,永川县衙大部分时间都在现在的大什字一带。

据屈景益考证,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知县徐先登因县城房屋倒塌,将县衙移至松溉。康熙四年(1665年),知县王松自松溉移入县治(永川城区),后又重修县衙。

在以后的岁月中,因火灾、战乱等原因,县衙经历了多次重建。

同治二年(1863年),县衙进行了最后一次重建,“焕然一新,成巨观焉”,居高临下,气势雄伟,门前有近百级石梯,每级石梯宽约50公分。一梯作一步太宽,作两步又不足。据说是为了方便给抬县太爷进出的轿夫换脚歇气而设计。

此后,民国沿用县衙为公署。1949年至1960年,县衙为永川县人民政府驻地。

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记者 张梁

石刻图案中绘制的永川县衙。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记者 张梁 摄

标签:永川 石刻 重庆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