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12人的小戏台 演绎戏剧人生

2013年01月30日 04:04
来源:成都日报

编者按

2013年初,一头沉睡千年的镇水石犀在天府之国的中心出土,考古专家判定这或与李冰治水相关,并称这一发现或改写中国雕塑史。源远流长的历史不仅给成都平原留下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富饶土地,更给这片土地留下众多文物古迹、民风民俗……从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走四方 人文地理最成都”专栏,用记者的视角关注那些不被大众所熟悉抑或相对冷僻的人文地理,以此来记录成都平原的风物之韵、人情之味,见证其现状,思考其未来。同时欢迎读者提供相关线索。

“贤夫人何必把我劝,这件事总有渊源,刘璟老贼行奸判,多少忠良遭含冤……来了,夫吃皇家禄,妻沾雨露恩……”咿咿呀呀的唱词和念白伴随着锣鼓声、梆子声从劣质的音箱中传出来,回响的声乐和戏台上的灯光顿时让蒙了灰的老旧屋子鲜活起来。17日下午两点,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沟盛龙青年川剧团当天的剧目《陈三两爬堂·上本》在新都区泰兴镇美泉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准时开演了。

随着现代艺术形式冲击,川剧等传统剧种市场逐渐萧条,但至今,仍有一些“火把剧团”散落民间,或在茶铺中演出,或以唱红白喜事为生,清泉镇花园沟盛龙青年川剧团就是这样一个民间草根剧团,该剧团还被《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广泛报道。不过,萎缩的观众群、演出场地的消失也致使为数不多的草根剧团生存境况日益堪忧。

所幸的是,成都市《关于促进我市川剧发展的意见(试行)》日前正式实施,按照“保护、继承、改革、创新”的方针,规定市域范围内开设川剧少年班,新创、复排川剧剧目,扶持川剧演出等9个重点项目都将不同程度得到补贴与资助。

作为该政策的受益者,清泉镇花园沟盛龙青年川剧团通过申报成为2012年唯一获得援助的民间草根剧团。

12人的“火把剧团”

建在河上的水碾房当演出场地

粉白的肤色、大红的眼影,坐在一把小竹椅上,对着放在面前小木箱上的镜子上妆、描眉之后,戴上假发套,插上各种“塑料”宝石发簪……当记者来到泰兴场镇边上的这个小剧场时,正好碰到剧团的班主赵丽坐在大门口化妆,虽然化妆品廉价,道具简陋,她每一个步骤都毫不含糊。

演出场地其实是一座建在河上的水碾房,这是一座老旧的红墙砖瓦房,房梁上挂着蛛网般的电线和一些蒙了灰的小彩旗、红纸灯笼。砖和水泥砌成的简易小戏台下密密麻麻摆着近百个竹椅,戏台背后和大堂旁都是油纸布搭起来的演员“宿舍”。

“班子的成员来自四川各地,包括4对夫妻、解散了的县级川剧团演员和几位川剧票友,我们都是亲戚、老乡、朋友的关系。”今年38岁的赵丽是泸州人,13岁起就开始在重庆永川大河川剧团学习和演出,如今是这个12人组成的“火把剧团”的班主。

人少却也并不影响剧团的演出。夫人、衙役、媒婆……赵丽说自己各种角色都能唱,每场戏剧团的人都分配好了角色,伴奏也都由她的丈夫严老五一个人包了。

“我们唱的是没有台本的条纲戏,只有故事情节和角色分配,往往是唱了这句想下句,可能下一次的唱词又不一样了,唱得好不好,13个半韵脚押得对不,就要看演员平时的功底和个人文化水平了。”当天扮演进士李九经的严黄河说道,每个人都只记自己在戏里被分配的角色和唱词,至于这场戏是历史故事还是民间传说,大家也都不清楚。

虽然是一个民间的草根剧团,环境简陋、条件有限,但让赵丽感到颇为自豪的是,剧团每天一场戏,一年下来不会有重复的,“我们有四五百个剧目轮着演,如果重复,观众就不爱看了。”

剧团的希望

定期给孤寡老人演出

说话间,一辆三轮摩托车“突突突”地开进了大门,“黄大爷、王婆婆今天来得很准时嘛。”坐在大门口的赵丽一边整理头发,一边同他们熟稔地打招呼。78岁的黄相大爷说,自己和老伴王家秀都是川剧迷,2012年4月从朋友处听说泰兴有个川剧团之后,几乎每天下午都从新都城区骑着摩托车带老伴过来看。

川剧界流传着一句俗语,“过一年就少一排观众”。赵丽说剧团的观众,最年轻的也有45岁了。很多人认为对于草根剧团来说,最大的隐忧是观众群体,老一辈的人慢慢逝去,年轻人都不爱看戏了。

然而赵丽心中的担忧不止于此。“最难的是场地。费用高了出不起,地方窄了又容纳不下。”谈起对未来最大的担忧,赵丽脱口而出。“将来没人听戏了怎么办?”“还有观众就唱。”对于这个问题,她回答得同样爽快,仿佛在脑中思考过无数遍。

“我们角儿”是赵丽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20多年的戏剧生涯已经深深烙印在她的生命里。

泸州、永川、安顺……赵丽已经记不清自己走过了多少地方,一直四处流浪的剧班在早前的三年里,曾落脚于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沟村,村支书彭兴树无偿给剧团提供了演出场地,还自掏腰包每月补助他们100元伙食费,赵丽至今仍对彭兴树的帮助很感激,“他唯一希望的就是我们定期给花园沟村孤寡老人福利院的老人演出。”

获得4万元的援助经费

想有一个固定的演出场地

几经周折,在泰兴镇一些热爱川剧的退休干部帮助下,剧团最终有了现在的落脚地。

“现在的场地虽然能容纳百来人,但每天也就能卖出二三十张票,每天收入300块左右。”赵丽有些无奈,身为班主的她,不仅要管大家的吃住,还要负责每人每月1000元左右的工资。她说,如果没有2012年8月从成都市文化局申请到的4万元援助经费,这个班子可能已经散了。

赵丽口中的4万元援助经费来自于《2012年成都市促进川剧发展工作实施办法》。办法指出,每年安排全市川剧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对川剧艺术的人才培养、创作展演、推广普及、传承研究等方面给予扶持。据悉,他们是2012年唯一获得这项援助的民间草根剧团。

对于这4万元的用途,精打细算的赵丽已经有了计划,“一是补贴日常开销,保证不停演,二是添置道具。”她告诉记者,为节省开销,往年这个时候剧团已经放假了。

“现在的场地租了一年,每个月600元,今年5月到期,但是这里观众太少,搬走是迟早的事,但还不知道搬到哪里去。”赵丽皱着眉头有些心烦意乱地说道,要是能有一个固定场地可以一直唱就好了。

记者手记

民间草根剧团

自身还需努力

虽然川剧的观众群日渐萎缩,但还存在一部分“戏迷”,这些人尤以上了年纪的人为主,因此这些草根剧团也就还有一定生存空间。据统计,成都市目前仍有数十个民间草根剧团活跃在乡野市井中。经过几百年发展的川剧,不仅是老百姓业余消遣的娱乐方式,更是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2006年川剧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各种扶持振兴措施相继出台。2012年7月,花园沟盛龙青年川剧团通过申请才获得了市文化局4万元的资金援助。

成都市《关于促进我市川剧发展的意见(试行)》的出台,给民间草根剧团送上了丝丝甘露,但要获得长久的生存之道,民间草根剧团仍需不断探索尝试,编排观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创新表演形式、进学校演出培育观众,或者发挥他们的人才优势,与我市正在大力推广的百姓故事会等紧密结合,或许草根川剧团脚下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蒋永平 本报记者 严斌

实习记者 李颖 摄影 刘阳

标签:戏剧 戏台 演绎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