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对中国审美文化现代性的探讨

2013年01月30日 01: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读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

吴 鹏

从上世纪初的王国维美学开始,对西方美学的引进和借鉴一直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的学术背景,百余年来,这个研究经宗白华、朱光潜、李泽厚等数代学者的努力,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内容和中国美学独有的文化特色,亦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清晰地显露出来。与此同时,如何在借鉴西方美学理论的同时坚守本土美学的民族性和自主性的问题,也逐渐摆在了中国美学研究的面前。进入新世纪后,“审美文化”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新视点和新领域,同样,如何能够以中国本有的审美文化为核心,创造出既真正属于自己又兼收并蓄西方美学和交叉学科优秀成果的独立体系,也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一新的发展态势中,仪平策先生的专著《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取得了新的成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书深入阐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实质内核,在审美文化上,它体现为一种独特的、自发形成的审美文化观念。本书指出,就中国审美文化而言,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这就是持中致和的审美范型、缘情尚意的艺术观念、守雌致柔的美学理想、讲人伦重世俗的文化风尚、主内省尚体悟的思维方式。仪平策先生认为,华夏民族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了对社会制度和理想社会形态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制礼作乐”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它以政治说教为目的,但在客观上萌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审美标准——“中和”。在这个标准的影响下,阳刚与阴柔不是对立冲突,而是彼此交错,相互迭用,浑融相继;不过,在具体的情境之中,“阴柔”却要甚于“阳刚”。仪平策先生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始终认为美就在现实的世界中,正是这种强烈的现实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重视人伦、重视现实的审美文化观念;以“情”为本体的创作论和鉴赏方式,体现了言志、缘情、重神和尚意的艺术观念;内省和体悟的交汇互用,则代表了中国美学思想重直觉领悟而少概念分析的特点。

第二,中国审美文化的“母性情结”。详论本题是本书最大的理论亮点。仪平策先生认为,中国审美文化在男权社会的背后保存了一种女性审美文化的倾向,在这“一显一隐”的文化建构中,女性化倾向成为中华审美文化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比如,无论是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古代还是在崇尚个性解放的近代,“慈母”形象都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和极大的感召力。在现实生活中,母亲的意志总是能成为主宰儿女命运或者决定家庭事务的重要因素,这与西方社会女子毫无权利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仪平策先生还对“母性情结”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的表现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他指出,“母性崇拜”现象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从宫廷内“母后”对于皇帝权威的干涉到武则天称帝,没有母性崇拜的观念而发生这一切是难以想象的。另外,在中国人极为重视的祭祀活动中,“大母神”女娲的形象被深深地镌刻在广大民众的心中。女性形象所代表的重生、慈祥与悯人的观念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佛教文化中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也从男性逐步转化为女性形象。在中国人的想象世界中,“母性崇拜”深入到每一个层面之中。文学中的“慈母”形象已经固化到作品之中。在神话和宗教中,如盘古开天地所代表的卵生神话、以“三皇”降生为代表的感生神话,都可以作为中国古代具有母性崇拜传统的直接的证据。在各类本土宗教中,女性崇拜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古人对西王母与妈祖的崇拜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与中国人厚德重生的精神以及重视传宗接代的观念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三,父权社会、母性崇拜与中国美学。中国美学主要通过“执两用中”的范式在审美活动中体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儒家思想虽然是父权制思想,但仪平策先生认为它本身也是一种用母性的方式来转述的“父系社会”的话语,虽然现实社会中的男女是不可能平等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女性总是处于处处被压抑的状态;恰恰相反,母性崇拜的文化无意识从根柢层面决定了儒家美学的柔性化色彩。

第四,中国审美文化的人格气质。任何思维方式都是深深地植根于独特的物质基础和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观中,这也是现代人类学所提出的重要观点之一。中国古代诸多的审美文化因素,尤其在人格塑造上都体现为偏于女性化的审美理想,这一点,无论从生物学、心理学还是现代人类学的角度,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印证。如果说西方几千年的父权社会发展出的是一种典型的刚性文化或男性化文化的话,那么,几千年中国父权社会的现实语境所孕生和发展出的审美文化,其最具民族性的性格气质,在总体上却是偏于柔性化、女性化的。

第五,审美文化民族性的深层根源和形成机制。“母性崇拜”是铸造中国审美文化的关键所在,仪平策先生对“母性情结”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 “在人类历史由原始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普遍过渡和转化中,中国并没有彻底完成这一转换过程,从而导致了父权社会的‘发育不良’甚至‘先天不足’和母权文化的深刻遗留。”因此,中国古代许多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特征被保存了下来,使得中国审美文化具有明显的母性崇拜的特征。从形成机制看,仪平策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都是那种以“家国一体”所构建的封建制社会,因此在一切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都会受到“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加上中国“讲血缘、重宗嗣、主人伦”的传统,使得母性权威能够真正渗入到男权社会中去,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取向就是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形成的。

仪平策先生从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民族精神”谈起,借鉴西方现代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高度凝练的提升和概括,并证之以深入发掘的大量一手历史材料。在当前市场化、西方化、学科交叉化的学术环境中,仪平策先生以其独到的探索,为中国美学和审美文化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仪平策先生对于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之融于现代性的问题,也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总之,从源头上来研究中国审美文化“偏阴”的特征是富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值得同行的注意。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