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谁为农村写散文”是个伪命题

2013年01月20日 14:02
来源:羊城晚报

文谭

□李清

在近日举行的上海散文创作论坛上,作家王周生说,通过与在家服务的钟点工接触发现,报纸副刊上登的散文他们特别爱看,只要看到和农村有点关系的,他们都很有兴趣,但他们的感觉是,报纸上“关于农村的东西不多”。她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和农村文化空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当我们往前奔的时候,是否还要回头看看我们的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谁能来为今天的农村写散文?”

王周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说很有现实针对性。钟点工感觉报纸上的散文“关于农村的东西不多”,反映出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现在的散文中农村题材的较少。二是农民或者说进城农民这一读者群体,不受作家和媒体的重视。

不过,散文作者较少写农村题材,作家和媒体忽略农民读者,是有可以解释的原因的。首先,城市报纸的作者大多是城市居民,或者是进城已经较久的“乡下人”,他们现在并不与农村直接接触,如何会多写农村呢?而农民和进城打工者群体,无论是对报刊的购买,对广告商品的消费,还是与“文化人”群体的交往,都是比较弱的,作家和媒体当然不会把他们当重点读者对象。实际上,即使是农村题材中的知名文学作品,读者对象也并不以农民为主,不是写给农民看的。

其实,农村题材的散文和其他文学作品创作,一直并不是空白区。而王周生提出“谁为农村写散文”,她真正想说的也不是散文题材的事,而是想让作家乃至全社会多关注“今天的农村”,也即正在“空心化”的农村。而很显然,作家将关注视线投向那里,无论如何去写,结果都将是令人伤感的情况。

农村的主体居民正在涌向城市,剩下的老幼病残有什么故事可写?批评家杨早说,农村传统的生命状态,田园生活的朴素与美好,乡村社会中的政治、家庭权力关系等过去乡村文学的书写重点,乃至乡土写作所依赖的“土地”,都在日益消失。而如果写农村的“空心化”,倒是很有时代意义,可这是“钟点工”们想看的吗?

“钟点工”这类进城农民,也是有着精神文化需求的,甚至农村题材的散文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乡愁和在异乡的孤独感。但是,只让作家多写农村题材散文,是不能满足他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他们也不能永远停留在农村文化上。既然城市化是不可扭转的大势,而他们又需要在城市里生存乃至生根,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多接触城市文化、城市题材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和发展。

而作为这些年城市化的副产品,农村和农村文化的空心化,无法不让人心情沉重。农村的人口可以逐步稀少,但农村的生机活力、独特文化不应就此消逝,现行城市化发展模式必须得到修正。要让这个情况引起重视并影响决策,有良知作家的关注和书写是不能缺少的。只是,散文作家们无论如何,承担不了那么强大的社会与政治责任。所以,从相当程度来讲,“谁为农村写散文”是个伪命题。真正的问题是:进城“钟点工”们未来往何处去?被农民抛弃了的乡村又往何处去?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家园又往何处寻?

李清

标签:散文 农村 命题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