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2012中国散文排行榜揭晓 李存葆作品居榜首

2013年01月16日 10: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中江

中新网1月16日电 中国散文年会、《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主办的“2012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近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揭晓:李存葆的散文《渐行渐远的滋味》荣获第一位,余秋雨《中国文脉》、梁晓声《梦与醉》、陈奕纯《丽江不哭》、余光中《故国神游》、唐兴顺《双河物事》、苏童《800米故乡》、王火《老黄被捕时讲的话》、安谅《戈壁滩上的真相》、巴兰华《蒙尘的书信》、王巨才《老家的年味》、陈忠实《接通地脉》、李国文《楼与人的记忆》、鲍尔吉·原野《井》、贾凤山《走近防川,走近土字牌》、赵畅《父亲,我的老师》、王超逸《季羡林先生与我们父女两代》等44篇也分别上榜。

此次评选,主办方以读者推荐和专家评审的方式,从2012年全国文学报刊、图书、博客已发表的数万篇遴选产生,紧贴现实,题材广泛,很多作家在创作中融入了地域文化、历史感怀、地方小吃、学人随笔等元素,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唯美诉求和艺术倾向。

近年来,李存葆的创作体裁由小说转向了散文, 人性生态”和“自然生态”是他两大创作母题。结合获奖散文《渐行渐远的滋味》,李存葆谈到当下散文的创作,他认为散文比小说难写,因为散文必须要用自己的良知和心灵的高度去写。散文贵在真诚,我们在创作散文时应更贴近中国人的生活,也应该更关注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与种种困境。散文里应该有情感的浓度、哲学的深度,应该有作家的正义和良知,所以他更加关注自然生态和人性生态。

“我近年来这么专注于散文,是想写出一些被人记住的散文,不是那种人们读完后就被撂在一边的休闲散文,而是能让一些文化人灯下把玩和思考的大散文。”李存葆认为,他写的这些散文也是他提倡的充满文化含量的“大散文”。

中国书画院院长陈奕纯《丽江不哭》获“2012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一等奖。这位学中文出身的画家,“在散文中找了画面与文字的交接点。有人称我的散文是创新的‘画家散文’,我说这就对了,书画是文学的艺术延续,文学是书画的高度提炼,两者互补。古有苏东坡、郑板桥,今有吴冠中、黄永玉,都为我所景仰。”他认为,“创新”在写作中非常重要。这个“新”字,不是菲薄过去,但总应有着新的因素,新的发现和新的感觉。

据中国散文年会组委会主任、《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执行主编蒋建伟介绍,2012年,作家们面对“神九”飞天梦圆、“辽宁号”航母的横空出世、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等重大历史事件,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创作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激情、有感动的散文作品,比如梁晓声《父亲与茶》、余光中《故国神游》、王火《老黄被捕时讲的话》、迟子建《寒夜生花》、苏童《800米故乡》、林海音《母亲的秘密》、于坚《在尼泊尔的喜马拉雅》、柴静《你也许无法赢得一场战斗,但你仍能赢得整个战争》、刘庆邦《心重》、田华《兵》、王惠明《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吴昕孺《父亲的清明节》、王永忠《你是那颗遥远的闪烁的星》、苏菡玲《杏仁之味》等作品,深受全国读者的喜爱。

近年来,散文变成了一种普及率极高,最具大众人缘的文体。对此,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席何弘表示,散文是对作者人格、学识、修养的体现。现在不少散文写作也是一种“浅写作”。好散文毫无疑问应该向广度、深度挖掘,散文作家要有诗心史笔,应当为社会留下前进的记录。“为什么这么多人写散文?究其原因,小说是客观的,有技术要求的。散文是主观参与的,最直接地表达情感的,门槛低,自然参与的人多。对于文化人来说,泛散文时代,能不能多出精品散文,能不能出散文大家?值得关注。”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