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国康:文化要愉悦自己、他人和后代
贾平凹印
窗收两岸阔 砚聚半池浓
寄缶庐
钟国康的书法以涨墨为特色。
摄影 巢晓
“寿者蛇”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特别金奖”和第八届中国(深圳)冬季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和”荣获第七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传统艺术在当下语境中如何继承与发展?本期,三位耕耘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艺术家为我们带来了三种鲜活的思考与实践。
上个月,广东省档案馆举行钟国康艺术档案进馆暨作品捐赠仪式,收藏钟国康的私人艺术档案——包括出版的图书、印章原拓、生活照片以及一批专门为省档案馆创作的艺术作品。这是第一位进入广东官方收藏视野的“体制外艺术家”。在他看来,传统是发展的传统,强烈的艺术个性是艺术家存在的原因。
钟国康说自己是一个一拿起毛笔与刻刀就兴奋的人,这种创作热情出自本能,无需诗酒外物助兴。和他在一起,你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充沛的创作热情和强烈的艺术个性。他谈艺术的尊贵性,书法篆刻宗述魏晋碑拓,近得吴昌硕法度,又有自己独特的笔墨。他的字与印,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作品,不用署名也不会认错,贾平凹评价他的篆刻作品说:“钟国康的前世可能是钟馗,把小刀耍得像大刀。”他给我看他为获得伦敦奥运会冠军的中国运动员们“勒石记功”所刻的“冠军印”,边白部分的书法作品峭苛如石鼓文,篆刻部分倒反而丰盈华滋,尤其是几方朱文,集合了泰山石鼓文和他拿手的涨墨法,用笔如刀,用刀如笔,刀笔互用,一种力量性的东西几乎要涨到纸外来。
观者叫绝,他便开心。不入体制,写写字、刻刻印,也呼朋唤友,也发表些“噎人”的艺术评论,“放点儿小毒,让人家中毒”,就是这位“岭南怪杰”的日常生活。
钟国康认为:“文化如果不能愉悦自己、他人和后代,就不可能传下去。”所以他特别看重艺术的完整性与独创性,于前者,他提出“字、印、文、人、居”气势气质的合一,认为艺术是一种完整的生活状态,是“全方位的文化”;于后者,他每一次创作都力图不重复自己,不同的创作对象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每一次的创作都给他带来不同的满足。因此他看不惯书法家题词时照抄前人成句,认为作品需要与收藏者发生关系,才生发出额外的价值。对此他举了个例子:给一位马姓朋友题匾额时,他没有用常见的“龙马精神”,而是选了“识途人”三字:“老马识途这个典故,和他身上的某些品质是吻合的,所以我送这几个字给他,就与批量生产的题词不一样。将来他的家庭、他的后代可以一直收藏下去,拿出来看的时候不光说这个字写的怎么样,还有这个书法家当时是为什么给我们家题了这么个词,这样一个故事。它与他这个人发生关系了,这就是文化。”
和他聊起当代语境下书法的实用意义这个话题,他深有感悟。“在中国的传统中,书法是一个人文化素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字写得不好不能取仕。现在随着传播方式的改变,书法的使用范围缩小了,但它仍然能抓住人的心、产生深远的影响。你从街上走过去,商店里放的音乐,短暂的时间之后就结束了,你也不会有太深的印象,但那里有个书法写的牌匾,那个字你一看能抓住你,这个影响是长期的。所以我写很多榜书,人家请我去写招牌我都去,到现在为止已经写了一千多块招牌了吧。我想这也是书法艺术在当下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你一眼看过去,看到的都是书法条幅牌匾,文化环境不就出来了吗?”
这也是钟国康很特别的一点,有评论家说,他“将古典法书的气韵天衣无缝织于大众光庭的审美趣味以及红男绿女之时风世俗,岭南商贾及政教名流皆争相珍宝之,此正暗合当下学界研讨所谓自中国本土意识开发本土现代情感的学术潮流。”
钟国康
书法家、篆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画家协会副会长、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深圳市设计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秦理斌:我追求坚质浩气高韵深情
由甘肃、广东两省文联和书协联合主办的“龙舞墨韵·秦理斌书法作品展”于本月11日在广东画院开幕,展出兰州大学档案馆馆长、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秦理斌近年来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120余幅,展览将持续至16日。这批作品书体丰富,形式别致,是广州观众了解甘肃书坛创作现状的一个窗口,也是粤陇两地书法界的一次有益交流。
评论家认为,秦理斌以行书见长,以楷书为精,始终坚持书法传统与创新的内在规律,认为传统并不是保守的、僵化的,而是复杂又丰富的。作品上学王、颜,追求平实简静,清新淡远,含蓄雅逸,秀劲多变的风格。他表示自己的艺术追求是“藏魂魄于天然,纳灵秀于朴拙,坚质浩气,高韵深情”。
秦理斌的书法之路与广东也有一段缘分:他曾于1997年在广东顺德举办的全国征集龙字大赛中夺魁,列“妙笔神龙奖”榜首。因此此次展览以“龙舞墨韵”为主题,九幅六尺整张的“龙”字书法作品开场,造型生动、气势磅礴,寄寓了“龙腾盛世,中华复兴”的美好祈愿。
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张瑞端:用心得神制紫砂
正在越秀区图书馆展出的“岭南风·紫玉金砂——张瑞端、张瑞隆紫砂百壶展”,是潮州手拉壶首次大规模在广州展出。两位陶艺家在展览现场亲自为观者讲解他们制壶的心得。
紫砂世家的前世今生
听说两位工艺大师出身于陶艺世家,聊起来才发现,他们从事陶艺的经历与我想象中还不太一样。张瑞端告诉我,他的曾祖父是清末民初潮州有名的儒商,有一次不小心在家中打破了一只上品紫砂壶,很是心疼,于是就着手自己研究制作紫砂壶。张瑞端说:“祖父那一代几兄弟都在东南亚做生意,所以曾祖父做的壶也是少量做来把玩,或者拿来送给商界朋友。当时张氏‘裕德堂’是潮州四大手拉壶家族之一。解放后人们不玩壶了,我们家也就不再做壶,直到近二三十年,经济好了,伯父从新加坡回来,看到我们‘裕德堂’这个手拉壶老字号的牌匾还在,他说牌匾在,手艺也要在,把手拉壶的技艺传给我们。这样我们才重新把制壶这门手艺接续上。”
潮州手拉壶值得再认识
“很多人只知道宜兴紫砂壶有名,不知道潮州也做壶,不知道潮州手拉壶也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上品。”张瑞端对此感到很遗憾。他告诉我,潮州在明末清初时手拉壶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与宜兴紫砂壶成型的模制法完全不同,潮州手拉壶的塑造技艺是采用古老的手拉方法,运用手指按一块放在自动转盘上的泥,将泥料自下向上伸延成型,前后要经历60多道工序。
普通收藏者往往对潮州手拉壶使用的材料“朱泥”有所疑虑,张瑞端解释说,朱泥其实也应归于紫砂中的一类,在创作作品时,工艺家会调和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的比例以调色,他自己2003年研制成功的“黑珍珠泥”和“古铜泥”就在传统的基础上填补了国内空白。
设计是紫砂壶的生命
“不同的泥料需要寻找最适合它的温度、设计、做工。”提到紫砂壶的设计,张瑞端变得滔滔不绝。他认为设计是一把壶从工艺品升华到艺术品的关键。从2008年开始,张瑞端每年设计一系列的生肖壶,今年的“寿者蛇”甫一推出,便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特别金奖”和第八届中国(深圳)冬季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在造型设计上,蛇的元素并不太容易给人以好感,张瑞端弃繁求简,采用传统的仿古器形,只在流口处用蛇头装饰,加深了图腾意象,以神似取代形似。
怎么才能设计出好的紫砂壶呢?张瑞端认为,“技艺手法是必练的硬件,而更重要的是体验,要从美学角度去钻研,升华自己的修养,这是软件,两者具备才能创作出具有美的感染意味,能让观赏者产生共鸣,带来精神性的快感的好作品。”
张瑞端
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广东省艺术设计高级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张瑞隆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