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羲之《大报帖》精致摹本现身日本

2013年01月10日 02:30
来源:北京日报

1月8日早上,日本NHK电视台发布新闻,称一件王羲之的双钩摹本在日本被发现,被称为《大报帖》。这件堪称“世纪新发现”的作品将于1月22日至3月3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疑为遣唐使带到日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宣布,其研究人员经过鉴定,根据字体和字面意思,这是7至8世纪时中国唐代宫中制作的摹本的一部分,这将成为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珍贵资料。

据媒体报道,这个摹本是五岛美术馆(位于东京都世田谷区)理事兼学艺部长名儿耶明收到个人收藏者的鉴定请求后,又委托东京国立博物馆进行鉴定的。东京国立博物馆陈列品管理课长、中国书法史专家富田淳等人进行鉴定后,认定这是王羲之书法作品的摹本,并认为这个摹本有可能是遣唐使带回日本的。

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在微博上记录了此事,原文如下:

“今晨,NHK电视台的新闻大篇幅报道了王羲之唐代的精摹本在日本被发现的消息,因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因此备受世人瞩目。据专家鉴定,该精摹本是由遣唐使带回的,随后一直留存于民间,保存状态完好。”

24个字均做“笔迹鉴定”

此次发现的摹本长25.7厘米,宽10.1厘米,分为3行,共24个字:“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这被认为是书信的一部分,可以看出王羲之的日常生活和心情。根据摹本开头的文字,富田淳等人将其命名为《大报帖》。

为何鉴定为王羲之摹本?富田淳介绍,首先,文中有王羲之儿子的名字“期”的字样,而且有“日弊”等王羲之经常使用的措辞;其次,与1973年公开的《妹至帖》(日本个人收藏)等王羲之的摹本酷似;再次,确认存在“双钩填墨”的痕迹,即利用很细的笔描出文字的轮廓,然后将内部用墨仔细填满。目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羲之“平安三帖”,即《平安帖》、《何如帖》和《奉橘帖》,真迹无留下,人们所见的就是唐人的双钩填墨本。

另外,该摹本所用的纸张是“纵簾纸”(纸上存在竖的条纹),与以前发现的摹本一样。摹本旁边还附有德川幕府末期到明治时期的古书法鉴定权威“古笔了仲”的鉴定纸条,上写“小野道风朝臣笔”。

唐太宗时曾制大批摹本

书圣王羲之没有留下真迹,只能通过摹本来了解其字体。据传,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书法,曾命令宫中的专业匠人制作了大批摹本。日本目前存有《丧乱帖》、《孔侍中帖》和《妹至帖》等精致的摹本。

NHK电视台称,《大报帖》是全世界屈指可数的有关王羲之书法的珍贵资料之一,有助于研究王羲之的书风,将在22日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幕的特别展览“书圣王羲之”上首次公开。

据了解,除了这件被称为“世纪新发现”的作品外,还将有前田育德会藏品《孔侍中帖》、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品《丧乱帖》、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行穰帖》、私人藏品《妹至帖》以及各方所藏的《兰亭序》,除此以外,还将有赵孟頫、宣统、智永以及王铎等所临的王羲之书法。本报记者 刘冕

本报连线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研究员刘建业介绍,唐代我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非常旺盛,当年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品被友好人士带到日本。因此日本本土发现唐代遗存是有可能的。但是,近年来日本曾多次表示发现了中国珍贵拓本等。但是经过中国文物专家考证后发现,存疑较多。这说明日本专家在对中国文物的断代上并不权威。

一家著名拍卖公司的负责人认为,王羲之书法作品如今已无真迹流传,其唐摹本即是目前存世的王羲之墨迹的最高境界。理论上讲唐代纸本文物留存至今是有可能的,经常到访日本的一位文物收藏者坦言,由于日本本土几乎没有经历过战火,所以很多文物保存状况比较好。他说:“我国古代的颜料多为矿物质原料,而且造纸水平也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只要保存得当,唐代文物完全有可能存在。”

“如果真的是王羲之唐代摹本,价值毋庸置疑,肯定非常珍贵。”刘建业说,“但是仅凭现在的信息量仍无法判断,必须见到真迹后经过鉴定才能最终确定。”

延伸阅读

40年前日本曾发现王羲之摹本

此次《大报帖》发现之前,日本还曾发现过《妹至帖》。两帖发现相隔了约40年。《妹至帖》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拓本。因其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2行,17字。作品无题跋和收藏印记,亦未见著录。 1973年发现于日本一名家流传下来的手鉴中,在“昭和兰亭纪念展”上首次公开于世。

富田淳撰文介绍《妹至帖》:“被贴在‘手鉴’上”的“手鉴”,是鉴定家鉴定古代墨迹时的比较资料。鉴定家将历代著名书迹分割成数行,收于册页,作为比较资料。相传,该帖与《丧乱帖》类似,是奈良时代于唐朝传入日本的。

2007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妹至帖》亮相,起拍价2000万元,叫价经2100万至2200万后无人继续喊价。由于该价位尚未达到拍卖底价,最终导致流拍。

新闻资料

双钩填墨:我国古时候书法的复制法主要有四种,双钩填墨、临写、拓本(石刻)及刻本(木刻),其中以双钩填墨最为接近真迹。双钩填墨的技术始于唐朝,主要是宫廷用来为一些重要的藏品保存副本,也有记载皇帝会命人制作一些珍贵藏品的副本赏赐给大臣。双钩填墨非常耗时耗工,不仅技术要求高,失败率也高,所以非一般百姓能够进行,只在皇宫中才有。其方法主要是将原作向光放置,如贴在窗户上,然后用很薄的油纸(不透墨,防止污损原作)覆盖在原作上将其摹下来,然后再以油纸作为中介,转到普通的纸上。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