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带着人间烟火, 越有平民质感越有力量”
中国现代诗发展至今已经非常进步、成熟,《新世纪诗典》所体现出的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状况和世界潮流合拍。
■ 《新世纪诗典》在京首发
■ 主编伊沙认为中国现代诗出现回暖迹象
伊沙 原名吴文健,1966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师大中文系,现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
昨日,《新世纪诗典·第一季》举行首发式。主编伊沙介绍了《新世纪诗典》由来,王小妮、沈浩波、春树等30多名诗人现场朗诵了自己的诗歌,音乐人张楚、马条、钟立风亦到场献唱。张楚并朗诵了好友伊沙的诗作《9·11心理报告》。
伊沙原名吴文健,1966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师大中文系,现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1998年到2001年间,伊沙在《文友》杂志开设“世纪诗典”选登点评优秀诗歌。暂歇10年后,去年4月5日,伊沙又在网易微博主持“新世纪诗典”,每天推出、点评一首现代诗。《新世纪诗典·第一季》即是他前一年工作的总结。
昨日,伊沙在北京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强调,中国现代诗发展至今已经非常进步、成熟,《新世纪诗典》所体现出的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状况和世界潮流合拍。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文化遇冷诗歌则最冷
东方早报:中国新诗最困难的一段时间是什么时候?
伊沙:还是上世纪90年代。从粉碎“四人帮”到上世纪80年代末,是诗歌最热闹的时期,不仅是改革开放后,也是共和国最热闹的时期,因为五六十年代毕竟是个别人、个别风格的热闹。但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黯淡了,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全国的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文化遇冷,诗歌则最冷。整个90年代的诗歌都在沉寂的状态中度过。到了新世纪以后,因为网络的普及,诗歌有回暖的迹象,虽然没有80年代那么热,但是度过了90年代的冰点。我自己是90年代走上诗坛的,所以这个感觉特别明显。
东方早报:除了外因,有没有一些诗人本身的原因造成这种局面?
伊沙:还是说明诗人队伍的职业准备不够。上世纪80年代因为诗歌热,诗人地位高,相当一批人是去凑热闹的,尤其当时两报大展,让很多人集体成名。之后遇冷,很多人不知道在一个冷的环境里怎么写,个体坚持不下去,就转行做别的了。像我这样,没有赶上80年代的热闹,一进来就是冷环境,反而比较适应。
怀旧容易美化,导致不真实
东方早报:近期也出现一些对80年代诗歌热的怀旧,你怎么看?
伊沙:上世纪80年代诗歌曾经辉煌,但无法再度辉煌,这导致了那一代诗人的怀旧。他们愿意说中国诗歌没有发展,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发展,而《新世纪诗典》就是一个回答。我观察了中国诗坛二三十年,我认为新世纪的诗是最好的,中国的国家、城市,环境……产生那么大的变化,诗不可能不发展。80年代有它的好处,比如思想开明、解放,最可贵的是青年对精神层面的追求、理想主义的色彩,但也并不是什么都好,怀旧容易美化,导致不真实。
东方早报:你觉得新世纪诗歌较80年代的发展在哪里?
伊沙:上世纪80年代诗歌风格比较丰富,但发展时间有限,中断之后很多东西没有深化。它其中出现口语诗的可能性,但是没有更成熟深化。经过二三十年,将这些可能性发展成熟。《新世纪诗典》中有大量口语诗歌,形式非常精致,表现的社会层面非常丰富,有代表性。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