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六百余年古镇的原乡记忆

2012年12月04日 09:15
来源:福建日报

本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肖咸强 文/图

东海之滨,湄洲南隅,矗立着一座历经600余年风雨沧桑的古镇——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

明代,这里建有峰尾大环城。抗战时期,为避日本飞机轰炸,古城墙及城门被拆除。

时至今日,古城墙虽已消逝,但城内中街、后街、南街、半边街等核心街区古韵犹存,宅院幽深,渔贾文化气息连绵。置身其中,既可触摸历史的厚重,又可静心养身,享受一段悠闲时光。

抗战,渔民凭智勇造就不夜城

老街的路口,有一座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贸易行建筑,厚重的石墙、精致的地砖、木制的楼板,加上房顶的“观海楼”三个大字,尽显大家风范。

当地书法家刘荣顺说,这栋房子是他叔叔从新加坡寄钱回来建的,在那个年代,这是一座造价不菲的建筑。而在峰尾古城区,这种充满中西结合、南洋建筑风格的商行建筑不在少数,可想当年峰尾的繁华。

繁华来之不易。抗战时期,日军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全面封锁,以海为生的沿海渔民几乎无法出海捕鱼,经济十分萧条。而峰尾则不然,凭着过人的机智勇敢和航海技术,峰尾渔民避开敌人的重重封锁,硬是打开一条颇为独特的海上贸易航线。

时以刘家为首的商船队,拥有180多艘小白钓船、48艘大木船,多以股份制形式经营,载着白糖、食盐、布匹等商品,常年来往经营于上海、重庆、山东、台湾和马来西亚等地,又从那里购买必需物资,运回当地销售。

海运贸易的发展,带动峰尾古城的繁华,一时间城内商铺云集,管弦弹唱通宵达旦,宛若不夜城,遂有“小上海”之称。抗战时期,在全国经济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峰尾城内却一片欣欣向荣,堪称奇迹。

古街水网连海,潮涨可见满渠鱼虾

峰尾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重建峰尾大环城。大环城内建筑林立,石铺街道四向纵横,有东、西、南街和中街、后街,店栈栉比,市肆繁荣。抗战时期,大环城墙因成为日本飞机轰炸目标,被当局下令拆除。

古墙虽逝,然老街尚存,百年古民居、义烈庙、东岳庙、永全社、卢琦故居等依然保存完好。走在逼仄的老街,映入眼帘的是由一栋栋木石结构老屋组成的“古韵长廊”,伸手可触的屋檐,石条式的防盗网,屋顶密密匝匝的仙人掌,或毅然挺立,或垂下房檐……老街有各式各样的小店,有磨米的、打豆浆的、做小吃的,叫不出名的工具散发着乡土气息,只有上前去试下身手,才不枉来此一游。

坐在光滑的石条凳上休憩,身边的老人告诉我们古街有两大怪:一是古街排水渠网与大海相通,潮涨时街区可见鱼虾在水渠里畅游,潮退时则可将污水排入海中,保持水渠常年清洁卫生;二是古街区人多房挤,却少见蚊蝇,堪称一大怪事。

风送书声,见证古镇的荣光

突然间,朗朗书声从远处飘来,循声走到回澜书院,石质窗户上镌刻的文字和图案虽有些磨损,却清晰可辨——“风送书声远,月穿字迹明”。

于是,一幅生动的“课堂趣事”就在脑海浮现:孩子们摇头晃脑,先生戴着眼镜、手持戒尺,一个不会背诵的孩子偷偷把目光瞄向抽屉里翻开的书本……

家塾、私学是旧时峰尾育才的普遍方式,一直延续至民国。据载,宋代当地著名文人卢仁创办的家塾,以教授儒学为主,其外孙蔡襄、蔡高与内孙卢瞻,先后登上宋代进士榜。

南宋时期,峰尾人刘镜作为朱熹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古城内讲授朱子理学,从而促进庙学、书堂、祠堂文化的勃兴与衍生,形成遍布各村落的传经堂、明经堂等分散的私学教育组织形式。

元代,峰尾出了大诗人卢琦,他是元代十八良吏,为元末闽中文学四大名士。

明清时期,有刘章天、刘汝文等十多人中过进士、举人、贡生,或成为国子监太学生、国子监学正等,而参与建造洛阳桥的卢锡和清廉公正的县学官郑钟薰等,都是峰尾出类拔萃的名人。

他们的存在,成为峰尾古镇的点睛之笔。

东岳庙戏台藻井,宛若蜘蛛结网

东岳庙,深藏于峰尾南街巷内,庙门口三棵留着长长胡须的大榕树,透着静谧之美。

这座古庙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曾修葺三次,现存风貌由大殿、两厢、戏台和山门组成。戏台的八角藻井大有来头,它是清末“闽台第一木匠师”王益顺独创闽南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的第一个杰作。这个藻井全然不用楹桷,而以千百块大小形状不一的木料,制成斗拱,镶嵌入榫互叠而成。

藻井外为四方形,内为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层缩收成斗笠状,故被喻为“蜘蛛结网”。举头仰视井构,你不禁要感叹前人工艺之精湛细腻。而凭此驰誉闽南的王益顺,随后受邀到台湾主建台北艋舯龙山寺等大量寺庙、宗祠,掀开上世纪20年代台湾庙宇竞筑运动的序幕。

正殿门口立着两根石雕龙柱,用石头轻轻敲击,东边龙柱发出敲铁声音,舒缓深沉,显示雌性的阴柔之美;西边的龙柱会发出敲鼓声音,雄浑昂扬,透着雄性的阳刚之气。

一炷香、一壶茶、一泡水烟、一曲北管……东岳庙内,任凭光阴荏苒,“老峰尾”们怡然自得。

峰尾小吃

制作简单 用料纯正

靠海吃海,“来峰尾吃海鲜”,是峰尾人对客人的上好宴请,这里的海鲜大多是从深海捕捞的,野生、新鲜,尝过的人会难以忘怀。

只要走进峰尾老街,定能大饱口福,特色小吃散落市井,历代相传,并深深融入峰尾人饮食习俗之中,成为一种偏好。

沿袭至今仍盛行的有色味俱佳的蚵饼,由白米、蔬菜、海蛎和猪肉做成,形与饼相似,皮酥、馅咸甘、油香味美,蘸酱醋食用,滋味极佳。

还有味甜可口的糯米叟,由糯米、大米、花生等做成;香嫩爽口的油佛茹、清香脆嫩的磨米果浮、口感独特的鳗鱼浮……这些小吃沿用祖辈们传下来的制作方法,工艺简单,但用料纯正,富有浓郁乡情。

向导告诉我们,峰尾目前有近万人当船员跑国际运输,行走在世界各个港口,每次返乡总要回到这条街上,尝尝这些家乡小吃。

品味一道道小吃,瞬间绽放的味蕾仿佛在寻找舌尖上的原乡记忆,在记忆中回味久远的年代。

标签:古镇 峰尾 余年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