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腊梅年画里的风流与落寞
悬挂在高腊梅作坊二楼的年画,一如它主人眼角的皱纹,镌刻着时光的印痕。刘银艳 摄
本报记者 秦慧英 刘银艳 通讯员 彭叶荣 罗佳成
从隆回县城驱车赶往滩头镇,因为许多的传说,我们脑海里勾勒着种种古朴的景致。所以,在看到那与普通乡镇集市并无二致的风景时,你得感叹,市场经济的浪潮,毫无例外地荡涤到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高腊梅作坊要从街上一个巷子口拐进去。这一拐,仿佛一下退回了几十年光景。狭窄、悠长的青石板路向里延伸,两旁房屋的大门,有的刷着新漆,有的现出斑驳,尉迟恭与秦叔宝一红一白两位门神,威风凛凛地守护着各个宅院。这时候,一位穿着雅致,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的老奶奶迎面走来,仿佛还带着过去的气息。县里的工作人员一眼认出了她,就是高腊梅。
在叹息里传承
即便知道我们特意来采访,高腊梅也没有打道回府,而是说“你们先过去,我去去就来。”原来,镇上一位老人过世了,正在办丧事,她要去瞧一眼。
老人的背影让我们感觉有点落寞。已是80高龄的她,今年刚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的丈夫钟海仙,原本也是国家级传承人,不过已于2008年辞世。这个曾经因为年画而热闹非凡的小镇,如今似乎透着一丝淡淡的忧愁。
钟家的老宅子在巷子中段,两层木楼,下店上坊。进门右边墙上,挂着“高腊梅作坊”的牌匾,这是2009年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来考察滩头年画时亲笔所题,他还特别赞誉钟海仙与高腊梅门神年画的手工“点睛”功夫:“格外有精气神儿堪称一绝”。
“这个作坊,已经开了60多年啦!”高腊梅很快就回到了作坊,习以为常地接受我们的采访。只是在说这句话时,却比划着手势,眼神发亮,似乎将自己勾回到了那个年画盛行的年代。
她领着我们上楼,木质楼梯陡峭、狭窄,要横着步子往上走,高腊梅却走得很稳妥。不知道多少个日夜,她与丈夫从这个楼梯,走进他们年画的世界。
二楼挂满了已经制作好的年画样品,还堆放着本地自制的手工抄纸,以及红红绿绿的印版、颜料。一位50来岁的师傅,正在忙着给年画上色。钟海仙和高腊梅先后收过18个徒弟,如今只剩下刘海桂一人在作坊里坚守了。
“最兴旺的时候,我们镇上就有108家年画作坊,年产量高达3000多万张。”高腊梅缓缓说道,“快到春节时,会有很多的年画贩子汇集滩头镇,一次就批发1000张,然后挑到贵州和两广那边去赶集。”
高腊梅是年画执着的守护者。在过去,滩头年画是绝对“传内不传外”的,因为这关系到养家糊口,从颜料的调配到开脸技艺,这些都决定着年画质量的高低。据当地人说,以前有个日本商人想偷学滩头年画技术,隐居隆回两个月,最后却无功而返。高腊梅现在很少做年画,只指导技艺。现在县里给出特别政策,批准她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二儿子钟石棉、小儿子钟建桐带薪回家学习年画技艺,并正式向父母行了拜师礼,钟石棉也已成了这个项目的县级传承人。如今钟家早已破了“传内不传外”的祖训。
当高腊梅在青石板路上缓缓行走,又轻轻发出一声叹息时,我们不知道她是在追忆那曾经的热闹,还是在希望儿子们能继续如她一般执着地坚守?
藏在年画里的过往
“我母亲从小就学习凿花,13岁做童养媳并随我父亲钟海仙从事年画制作,这一辈子就是在滩头木版年画里走过来的。”钟建桐关于童年的记忆里,充溢着竹纸的清香和颜料的浓郁。
当时的滩头镇,纸文化非常盛行,年画、香粉纸、色纸等都非常有名,经常有贵州、四川等地的商贩前来购买。钟家也经营着一个名叫“成人发”的年画作坊。高腊梅学年画制作,从最初的补纸、刨纸、托胶、上粉、上色开始,到后来的印制、配颜料、描眼、开脸等制作工艺,她都认真学习、仔细琢磨。由于天资聪颖、悟性极强,而且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不到一年工夫,高腊梅的手艺就已经很精到了。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文革”的到来,和全国许多传统技艺的命运一样,滩头年画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印制年画的关键工具——印版被当作“四旧”收缴。钟海仙、高腊梅夫妇眼睁睁看着很多人家收藏的年画印版被付之一炬,心急如焚:“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在我们这辈人手里毁了,将来一定会有用的!”夫妇俩连夜将家中收藏的印版,悄悄地转移到离滩头镇10多里远的一亲戚家,装箱密封后挖坑掩埋起来。即便后来被威逼拷问,夫妇俩也始终没有开口,用坚韧和智慧,保住了年画印版。
被迫离开年画行当后,高腊梅不得不四处打工,白天给人做饭、当保姆,晚上做布鞋补贴家用。
1980年,改革的春风吹拂滩头镇,当高腊梅和丈夫一道,重新将埋藏多年的年画印版挖出来时,眼泪哗哗地汹涌而出。随后,他们又向亲戚朋友借了400元钱,大胆开办了滩头镇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年画作坊——高腊梅年画作坊。高腊梅在所保存印版的基础上,又增刻几套印版,并且无私将印版拓印给同行刻制。在她的带动下,滩头的年画作坊如雨后春笋,一下子发展到10多家。
2006年6月,滩头年画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4月,在山东潍坊的全国年画联展上,滩头年画的经典造型《老鼠娶亲》喜获金奖,同年10月,《老鼠娶亲》又获得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在人们心目中,隆回已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古老的年画文化也讲创新
在滩头走访越深入,年画文化就越令人叹服。不仅是滩头年画名声在外,而作为年画源头的滩头手工抄纸和年画印版技艺,也同样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滩头年画从造纸到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目前,滩头手工抄纸和年画印版技艺也已被列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滩头手工抄纸的传承人李志军,为高腊梅提供年画纸不是一年两年了,也深知高腊梅对年画用纸的讲究。“给他们家的纸,不能有一丝瑕疵或破损。”但李志军也有他的自信:“隆回盛产南竹,我们的手工纸纯粹是采南竹用传统手法制作而成,纸面光滑,颜色金黄,古香古色,且两面都可写可画,100年不褪色,是机械造纸无法替代的。”然而如此让他自豪的纸张,也面临着尴尬的境遇。
高腊梅与李志军都深知,年画在过去之所以繁荣,是因为有市场,有了市场便不愁传承。在一次次走出去之后,高腊梅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从事了几十年、一直用来养家糊口的年画制作技艺,在当今市场已很难显现其商业价值。随着现代化中国向农耕社会告别,从辟邪、祈福脱胎而来的年画,很难再贴到老百姓的大门上。
不过,高腊梅和儿子们也发现,滩头年画的艺术价值却正在逐渐被认可。目前,滩头年画是隆回重要的旅游纪念品和当地政府馈赠来宾的特产,也成为一些酷爱艺术收藏人士的宝贝,据说长沙就有一家茶馆买了几千张滩头年画装点门面。
如今,高腊梅作坊除了销售年画,主要靠政府每月1000元的传承津贴。“支付人工和开销还是够的。”钟建桐说,他想过要增加一些新的包装,走高档路线,或者进一步拓展年画的内涵。钟建桐了解到,与滩头年画齐名的杨柳青年画,比起年画原作销售更火的反而是艺人们别出心裁制作的风筝、雨伞、挂件、扑克牌等20余种年画衍生品。
高腊梅从来不是个守旧的人,从前学习制作年画的时候,她就总想着创新。通过不断摸索,她在手工抄纸上,刷上一层特质的粉,这样印制出来的年画更易吸附颜色,且颜色的对比反差更大,看上去比别人家的更艳丽、美观。
他们与隆回县委县政府合作制作的廉政年画,便很特别。如“一钱太守”、“杨震拒金”、“子罕辞玉”、“两袖清风”等廉政年画,以年画之形承廉政之神,画以载道、廉以警人。这些年画,更是被当地政府部门作为赠送给公职人员的新年礼物。
离别之时才发现,80岁的高奶奶只是眼角留下些许岁月的折痕,脸庞竟依旧光滑。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守在滩头,守着她的年画,在等着有人继续走进她的作坊……
■人物小档案
高腊梅,女,1933年12月出生,汉族,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人,2012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滩头年画是我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她以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高腊梅从小随母学凿花,13岁做童养媳并随夫钟海仙从事年画制作,60多年来潜心年画耕耘,并不断发扬光大。2009年10月,因对滩头木版年画的突出贡献,高腊梅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感动隆回十大人物。其代表作《老鼠娶亲》先后获得山东潍坊全国年画联展金奖、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